观世音菩萨:慈悲心救助一切苍生
观世音菩萨:慈悲心救助一切苍生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常念观世音,放生行善,会有无限感应。
---诸葛长青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农历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六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出家入佛门之日,九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成佛之日。
从前有位妙庄王,生了3个女儿,名妙因、妙缘、妙善。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二女高高兴兴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执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王宫。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为香山仙长。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来作药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献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佛祖被其孝心感动,便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为千手千眼的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在中文佛典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窥音」、「现音声」、「圣观音」等。他过去世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
梵文意译,又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起,被称为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
观世音菩萨的意思,《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过观世音菩萨,并能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即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而《法华经》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至于「观自在菩萨」,是唐玄奘法师之译,最有名也最通用是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头一句,现在流行的《心经》,便是出于玄奘的译笔,他已学到了《心经》,而且对于观世音菩萨抱有绝对的信仰心。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验,例如:1.
当他经过八百里流沙河的时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而妖魔鬼火之多,犹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邪魔恶鬼,在他前后缠绕,他都以念《心经》而遣散了这些魔鬼的作祟。2.
当他出了玉门关,晚宿沙漠中,随从他的胡人忽起变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时诵经念观世音菩萨,胡人见了顿失杀心,又睡了下去。3.
玄奘正在横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莫贺延碛的时候,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润喉,他和所骑之马,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此时奘师便在心中默祷观世音菩萨,他说:「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祷告之后,在夜半忽有凉风触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畅,眼得明朗,马也能起来走了,走了十多里,马儿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并有一个水池。奘师与马,始得救济,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绝非原有,乃是观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
为什么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根据梵文「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的原义,含有「观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现在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他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就大慈大悲,才能成就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作用。」
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
若根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因菩萨能兴慈运悲,拔苦与乐,普门示现,自在无碍,故名观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观世音,更不可信。其实,观世音即是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而大悲心陀罗尼经,世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
诸葛长青:有善心、善言、善眼,放生行善,自会有无限感应。 人生有些事,错过一时,就错过一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