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星霖 发表于 2010-4-22 11:18

知难行易说素食

<P>纵谈《孙文学说》中的饮食观</P>
中国六爻同盟 www.6yao.com
中国六爻同盟 www.6yao.com
<P></P>
中国六爻同盟 www.6yao.com
中国六爻同盟 www.6yao.com
<P>世纪伟人孙中山,不但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革命家,还是一位著述颇丰的理论家,《建国方略》便是他费尽心血的代表作。近来,翻阅孙中山文集,才知道,实际上《建国方略》是由《孙文学说》、《实业筹划》和《民权开端》三部著述构成,此中建国方略之一的“生理配置”,又名《孙文学说》,脱稿于1919年4月,是一部论证知行干系、驳倒“知之非难,行之惟艰”之说的哲学著述,但此中摆毕竟,讲原理,不厌其繁地罗列了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十件事,着实出乎我的预想。通篇看似古文,却抑扬抑扬,魄力魄力典雅,读来令人非常受用。 <BR><BR>  近来由食素并在一些大学做这方面的讲座,我对素食理论比较存眷,并深入感触,实践素食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教大家扬弃积习,继承这个“利国、利民、利生、利天”的理念,真所谓知难行易呀。蓦地发明,孙中山也是素食者,他在《建国方略》中,对饮食,包含对素食,竟有云云高超精粹的陈述,着实使人大喜过望。 <BR><BR>  关于饮食这一章的标题为“以饮食为证”,孙老师起首夸大了饮食的遍及性、紧张性、天然性:“夫饮食者,至通常、至易行之事也,亦人生至紧张之事,而不可一日或缺者也,凡统统人类物类皆能行之,婴儿一出母胎则能之,雏鸡一脱蛋壳则能之,无待于教者也。”寥寥数语指出了“民以食为天”的普通原理。 <BR><BR>  而后,笔锋一转,提示大家看重了:“然吾人试以饮食一事,反躬自问,究能知其内情者乎?”是啊,吃,谁不知道,但能把吃的原理说得明显确白吗?只怕不克不及。“不独平凡一样寻常人不克不及知之,即近代之科学已大有发明,而专门之生理学家、医药学家、卫生学家、物理家、化学家,有埋头致志以研究于饮食一道者,至今已数百年来,亦尚未能穷其原形者也。”孙老师叹气,关于吃的学问,连那些当代的饮食专家都未必能超越呀。什么学问呢?可从正反两方面陈述。 <BR><BR>  一方面孙老师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尽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品,固大盛于泰西,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泰西所可并驾。”是的,国人善做会吃,食不厌细,鲜味佳肴,欧尤物只能望其项背,可这只怕没什么可自大的吧。 <BR><BR>  另一方面,孙老师终于说到我国独到的素食:“夫中国之发明,如古所称之八珍,非日用通常所需,固无论亦;即如一样寻常通常之品,如金针、木耳、豆腐、芽菜等品,实素食之良者,而泰西各国并不知其为食品者也。”这才是作为几千年文明古国的可以引认为荣的食文化。 <BR><BR>  诚然,接下来,孙老师还罗列中国人吃动物内脏,而西方人不吃;中国人吃被西方人鄙视的猪血,实际是含铁丰富的物美价廉的补品云云。 <BR><BR>  “……种种食品,中国自古有之,而西人所未知者,不可胜数也。如鱼翅燕窝,中国人认为上品,而西人见华人食之,认为特别之事也。”在这里,孙老师未必具备掩护动物的当代意识,却着实道出了中西方饮食风俗的巨大差别。“夫好看之画,动听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美术之一道也。” <BR><BR>  为什么很多精良的东西大家能共享,惟独鲜味,得不到共鸣,主要是烹调,下面,孙老师关于烹调与文明干系的形貌,可谓妙趣横生: <BR><BR>  “西国烹调之术,莫善于法国,而西国文明,亦莫高于法国。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术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昔者中西未通市过去,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天下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亦。”看来,中国的食文化在天下的美食中,独占熬头,简直是值得称誉的。 <BR><BR>  接下来,便是孙老师为我们先容的一段关于酱油的妙闻:“比光阴侨所到之处,则中国饮食之风哄传。在美国纽约一城,中国菜馆多至数百家,凡美都城市,几无一处无中国菜馆者。尤物之嗜中国味者,举国若狂,逐至令土人之操同行者大生妒忌,于是造出谎言,谓中国人所用之酱油,含有毒素,伤害卫生,致市政厅有议克制华人用酱油之事。后经医学卫生家严为检验,所得结果,即酱油不独不含毒素,且多含肉精,其质与牛肉汁无异,于是禁令乃止。”我诚然不吃肉,但对孙老师的这段形貌,亦是额手称快。在此,早期华侨忍辱负重之创业艰巨,可见一斑。那么,中餐之美仅仅在于烹调术的高超吗?岂止。 <BR><BR>  “中国不独食品发明之多,烹调要领之美,为各国所不及;而中国人之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样寻常人所望尘不及也。中国凡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本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山垩水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又中国人口之繁昌,与乎中国人拒疾疫之力常大者,亦未尝非饮食之暗合卫生有以致之也。” <BR><BR>  读罢这段笔墨,我对老祖宗倡导的清茶淡饭的饮食办法越发奉若神明,食素,多寿而少病,省钱且护生,何乐而不为?“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安全”,这话原来就很有哲理,按孙老师所评,还暗合于科学原理。进一步,孙老师鸿图一展:“倘能再从科学卫生上再做韶光,以求其知,而改善进步,则中国人种之强,必更驾乎本日也。” <BR><BR>  看来,我们的老祖宗不乏精良传统,只是缺乏当代要领的科学论证或以西人标准的论证,着实,论不论证原来是不紧张的,几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比方中药,何错之有?只是,题目是,我们在寻求国际化的进程中,太惯于把别人制作的“标准”奉为圭表标准罢了。殊不知,只好民族的,才是国际的。 <BR><BR>  还是回到素食,孙老师更详明陈述到:“西人之倡素食者,本于科学卫生之知识,以求延年益寿之韶光,然其素食之品,无中国之美备,其调味之方,无中国之精良,故其热心素食家,多有太过于菜蔬之食,而致滋养之不敷,反致伤生者,云云,则素食之风断难广泛天下也。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故中国天下皆素食,已风俗为常,而不待学者之倡导矣……单就饮食一道论之,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此人生最重之事,而中国人已无待于利诱势迫,而能习之成天然,实为一大幸事。”这段话,阐发了西方素食之缺点和中国素食之齐备,更不乏对我国素食精良传统、非通常豆腐的溢美之辞,令我这个素食者信心陡增。 <BR><BR>  常言道:“病从口入”,中山老师不愧为行医出身,在《建国方略》中,他用不小的篇幅,入情入理地阐发了饮食与康健的干系:“人间之疾病,多数从饮食不节而来。全部动物皆灵活烂漫之性,即纯听生元之节制,故以饮食之量一足其度,则断未几食。而上古之人,于今之蛮横人种,文化未开,天性为漓,饮食亦多灵活烂漫,故少受饮食过量之病。本日进化之人,文明程度愈高,则去天然亦愈远,而自做之孽亦多,如酒也、烟也、鸦片也,种种戕生之物,日出日繁,而人之嗜好邪僻,亦以文明进化而加增,则近代文明人类受饮食之患者,实不可胜量也。” <BR><BR>  孙中山好像在批评和规劝当代的一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之徒,同时,又以个人私家消化不良之症的诊疗进程,现身说法,下面,是他讲的一个他自身曾患胃病、而后治愈的故事,可谓谆谆教导: <BR><BR>  “作者曾得饮食之病,即胃不消化之症,原起甚微,尝以事忙马虎,渐成重症,于是自行医治稍愈,乃复从事奔波而马虎之,如是者数次。其后则药石无灵,只得慎讲卫生,凡结实难化之物,皆不入口……”当时,孙老师着实医治不好自身的消化之病,便开始探求杏林能手,大概是他曾修业于日本的缘故,“……乃得东京高野太吉老师。老师之手术固超越通常,而又著有抵抗养生论一书,其饮食之法,则通常迥异。通常西医饮食之方,皆令病者食易消化之物,而戒结实之质,而高野老师之方,则令病者戒除统统肉类及溶化活动之物,如粥糜、牛奶、鸡蛋、肉汁等,而食结实之蔬菜、鲜果,务取筋多难化者,以抵抗肠胃,使自发力,以复其天然之本能。吾初不之信,继思吾之服粥糜、牛奶等物,已持续半年,而病终不愈,乃有一试其法之意;又见高野老师之手术,已能愈我顽病,意更决焉。而老师则曰:手术者乃暂且之治法,若欲病根断绝,长享康健,非遵我抵抗养生之法不可。遂从之而行,果得奇效……” <BR><BR>  中山老师的胃病被治愈了,但以后又因食肉而复发,“于是不得不如高野老师之法,戒除统统肉类,牛奶、鸡蛋、汤水、茶、酒,与夫统统辛辣之品。而逐日所食,则硬饭与蔬菜及少许鱼类,而以鲜果代茶水。以后宿病若失,至今两年,食量有加,身材康健胜常,食后不觉积滞,而觉干脆畅快,此则十年以来所未有,而近两年始复见之者。” <BR><BR>  看来,中山老师原来不是素食者,由于康健出了题目,而选择了素食,大概说,素食,治愈了他的顽疾。他作为一个学医出身的人,难道不懂素食有利康健的原理吗?是的,他不懂,不但他不懂,很多专家、学者同样不懂。在此,中山老师做了坦白的自我分析和养生心得的高度概括: <BR><BR>  “余曩时曾求学医科,于生理卫生之学,自谓颇得心得,乃反于一己之饮食养生,则忽于微渐,遂生胃病,及于不治,幸得高野老师发急抵抗养生术,而积年旧症一旦打消,是实医道中之一大革命也。于此可见饮食一事之难知有云云。且人之天禀各有差别,故饮食之物,宜于此者不尽宜于彼;治饮食之病,亦各别其术,不克不及一概而论也。惟通常饮食养生之大概,则不过乎有节罢了,不为过量之食,即为养生第一要诀也。” <BR><BR>  中国人多地少,无法承载人口过多之重,同样无法承载的肉食过多之重,有如许一个数据:一块能保持30个素食者生存的土地,仅能养活一个肉食者。饮食康健上会“矫枉过正”,生态寂静上也会“因过致溃”的。 <BR><BR>  由此说来,素食不但是利于自身康健的养生要义,还是利于国土寂静的明智之举,中山老师不愧为革命的先驱,在科学饮食方面同样深明大义:“夫素食为延年益寿之妙术,已为本日科学家、卫生家、生理学家、医学家所共鸣矣。而中国人之素食,尤为相宜。” <BR></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难行易说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