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 (二)
<p><b>《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b><b>7<span>)</span></b></p><p></p>
<div align="left">【<b>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b>】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看到德才兼备的贤人能够尊敬和喜悦;在家里能够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为国家、为单位工作能够做到无私无我;与朋友相交言而有信;在这四个方面都能够做到的人,虽然他也没有读过书,我一定会肯定的说,这样的人就是有真正学问的人。</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在古圣先贤的心目中,对仁者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国家的献身精神,对信用的承诺,当然也就是衡量学问的四条标准。现代人的学问标准是什么?是技艺,是文凭,是职称。而事实上,技艺、文凭、职称等都只是知识的范畴,不是学问的范畴。知识、学问完全是二个不同的境界,知识只是谋生的本领,但知识不能齐家,更不能治国平天下;学问不但能够谋生,而且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于现代人误将知识当学问,于是对仁者的不尊敬,对父母的不孝敬,对国家、对企业的不忠诚,作人没有诚信等等的不敬、不孝、不忠、不信之事泛滥于家庭、泛滥于社会,从而造成了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和谐、世界不和平。当然,这都是因无知而造成的结果。</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古人见到贤德的人十分的高兴,我们现在的人见到什么最高兴?我们现在的人见到钱就最高兴,见到钱也可以忘掉一切。例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2006<span>年11月22日报道的《如此儿孙情》的内容简介说:“海口81岁老人杨秀英,一直和自己的儿子吴连忠关系不融洽,平日老人以捡垃圾为生。今年9月2日,老人在孙女吴小玲家下楼梯的时候摔倒,造成大腿骨折。老人的孙女说,她是下岗工人,无法负担奶奶的医药费。老人的儿子吴连忠说他已经出钱给老人看病,现在他没钱赡养老人,但是吴连忠的儿子吴福海却说,其实他们真实的目的就是争夺房产。居委会多次调解无效。”其实,这只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种不幸老人的不幸遭遇,又何止一个杨秀英老人呢? </span></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b><b>8<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b>】孔子说:作人如果不自重的话,则就会在别人的心目中没有威信,一个自己不自重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把学问学习好的;作人要忠实,要自信,不要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自己犯了过错,就要勇于改正。</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这一句教诲,是圣人教导我们作人要自重,要自信,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要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不要以为自己高人一等,达到了这些作人的标准,则就能够学到真实的学问。</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君子不重则不威</b>”,是指作人要自重。“<b>主忠信</b>”,是指作人要忠实、要自信。“<b>过则勿惮改</b>”,是指作人要自律,自律就是自己不要犯错误,如果自己已经犯了过错的话,那自己就要勇于的改正。“<b>无友不如己者</b>”,是指作人不能够自傲;由此可知,自重、自信、自律、不自傲,就是学习学问的四个基本原则。</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做为个人来说,那确实是太微不足道了,根本没有值得半点骄傲的资本,为什么?无论是任何人,不论贫富贵贱,人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一律是人人平等的;人的生命脆弱到只在呼吸之间,这也是人人平等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所谓的贫富贵贱的现象所蒙弊了自己的智慧,因为只有智慧的人,才是这个世上的强者,决定不是眼前的福、眼前的贵是强者。如现在有很多的所谓富翁,他们只在一夜之间就一无所有了;有许许多多所谓的达官贵人,只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阶下囚。由此可知,没有智慧的富与贵,那只会芸花一现的。</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b><b>9<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b>】曾子说:看问题做事情,要从问题、事情的长远的结果去观察、去思考人民的利益,则人民就才会认同这个道理,则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就会归于淳朴厚道。</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慎终追远</b>”,就是教育我们后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想什么问题,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一定要想人民的利益,绝对不能眼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的人,只有这样,则“<b>民德归厚矣</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民德归厚矣</b>”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种“<b>慎终追远</b>”就会得“<b>民德归厚矣</b>”。这就是因果定律。“<b>民德归厚</b>”这是果比较抽象,如果要说具体一点的话,也是很不容易说清楚、讲明白的,因为这个范畴太大了。比方说,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就是“<b>民德归厚</b>”的具备范畴。</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佛家说:“<b>菩萨畏因,凡夫畏果</b>。”也就是说,儒家的圣贤人和佛家的菩萨在看问题、做事情的时候,是从问题、事情的原因上去契机契理的,因为儒家的圣贤人和佛家的菩萨懂得因好,果自然就好的道理;而凡夫之所以是凡夫,是因为他们看问题、做事情时,从来不想因而只想到果,从来不想别人而只想自己。因而凡圣只在一念之间!</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弟子规</b>》说:“<b>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b>”《<b>礼记·孔子闲居</b>》说:“<b>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b>。”所以,圣贤人、君子的起心动念都是如天地一样的无我、无私、利他,都是“<b>慎终追远</b>”,所以“<b>民德归厚</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b><b>10<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b>】:子禽问子贡说:我请问你,我们的孔子老师,每到了一个国家,一定要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事,他是主动的求别人告诉他呢?还是别人来主动的告诉他呢?子贡回答说:我们的孔子老师了解每一个国家的政事,是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来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人家能主动的把国家的政事告诉给他。老师这种用先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而后获知国家政事的方法,这与别人获知信息的方法是不同的。</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子禽和子贡的对话,我们在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三个很重要的信息。一是:孔子一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等,这证明了孔子很仁慈;二是:孔子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是<b>温、良、恭、俭、让</b>五种品德,这证明了孔子具备的这五种品德,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三是:处理问题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这就证明了孔子是一个有觉悟、有智慧的长者。</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温、良、恭、俭、让</b>五种品德,虽然是描写孔子的风度、性格以及他的修养,当然也是儒家教育作人的五种基本原则。<b>温、良、恭、俭、让</b>虽然只有五个字,但这五个字所蕴藏的哲理、道理、义理,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量无边的。例如:<b>温</b>有温和、安静、清净、平定等意义;<b>良</b>有善良、友爱、信义、道义、仁慈等意义;<b>恭</b>有恭敬、谦虚谨慎、礼貌、遵纪守法、平等等意义;<b>俭</b>有俭朴、珍惜、惜福、知足等意义;<b>让</b>有谦让、忍辱、和气、和平等意义。总之一句话,孔子具备的<b>温、良、恭、俭、让</b>五种品德,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日常工作、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定要落实的行为美德。所以,<b>温、良、恭、俭、让</b>五个字不是说的,而是要做的。</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b><b>11<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b>】孔子说:做子女的在父母的面前,要做到言行一致,离开父母的时候,也要做到言行一致,父母死了,做子女的能在三年的守孝时间之内还能对父母的教导做到言行一致的话,这就是真正的孝子。</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孔子的这句教诲,就是落实孝道的具体标准之一。也就是说,孝道要从哪里做起?从对父母的言行一致做起,要做到父母在与不在一个样,父母在世与不在世要一个样,而且要长期的做到。</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孔子为什么对孝道的问题这样的重视呢?因为能做到对父母孝顺的人,自然的就会尊敬师长,自然的就会尊老爱幼,自然的就会忠国爱民,自然的就会爱岗敬业、廉洁奉公。所以,圣贤人的教育方针是从人的根本教起,孝,就是作人的根本。现代社会的人为什么不孝顺父母?为什么不尊老爱幼、不廉洁奉公?就是作人的根本之道——孝,没有人教了。孝道怎么学习怎么做到?多看圣贤之书,多听圣贤之教,从我做起,从言行一致开始落实,而且要长期的做到表里如一。</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中央电视电台《道德观察》栏目2006<span>年11月25日报导的《被遗弃的父亲》内容简介说:“今年96岁的高老汉一生共抚养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他一直和六十年前抱养的大儿子一起住,亲生的二儿子打小就过继给了别人,三儿子是上门女婿。四年前,大儿子得了肝腹水,丧失了劳动能力。便要求二儿子跟他一起照顾老父亲,二儿子也答应了,不过就在老父亲的居住问题上,双方谈崩了。”这个节目的播放,就是从一个反面教材来唤醒人们心中的孝心,可惜这样的频道节目太稀少了。</span></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b><b>12<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b>】有子说:在应用礼貌、礼仪时,贵在互相礼貌;我们的列祖列宗在应用礼貌、礼仪时,都是做得很好的,无论大事小事,都是讲礼貌、礼仪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有时会对礼貌、礼仪的应用就行不通,所以我们对礼貌、礼仪的应用,要灵活运用,要懂得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应用礼貌、礼仪,如果没有具体的行为准则的话,这也是行不通的。</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礼——是日常生活、日常工作、日常学习、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大家都要同共遵守的礼貌、礼仪。礼貌、礼仪,就是表示尊敬的言语或行为动作。礼,也是儒家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整篇《论语》中对礼的论述很多,如孔子在《论语》二十篇结尾时也没有忘记礼的重要作用,孔子说:“<b>不知礼,无以立也</b>。”所以,礼是“八德”之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人人需要礼,事事要讲礼。而现在处处不讲礼的事情已经熟视无睹了,也就是说,见怪不怪了。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见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当自己在与别人相处时,自己对别人就没有礼节,但却很注重对方对自己的礼节,当对方有哪一点礼节没有做好的话,自己的心里就立即不高兴起来,如果当时正是在商谈业务的话,那么这笔业务的成功率就会大大的增加了难度,殊不知,由于自己对别人没有礼节,其实对方也是会以同样的心情来对待自己的。所以,“<b>礼之用,和为贵</b>”,就是双方的互相礼貌、互相敬爱的结果。也就是说,礼是双方面的,不是单方面的。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别人有礼,就是对自己有礼。</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b><b>13<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b>】有子说:信用和正义的意思很接近,守信用、有正义感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诺言就会兑现;恭敬和礼的意思很接近,对别人很恭敬、有礼的人,就不会遭到别人的侮辱;守信用、有正义感、对别人很恭敬、有礼的人,就是对别人的爱,因此,信、义、恭、礼、耻,可以成为作人的宗旨。</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有子的这句教诲,`<span>包括儒家“八德”教育中的四德,足见这句教导的分量是不同凡响的,也难怪有子说“<b>亦可宗也。</b>”即:信、义、恭、礼、耻,可以成为作人的宗旨。</span></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圣贤教育人的方法,不但是讲因果的关系,而且也教导我们结识他人时要看对方的人品。如“<b>信近于义</b>”和“<b>恭近于礼</b>”是因,“<b>言可复也</b>”和“<b>远耻辱也</b>”是果;有信、义、恭、礼、耻之人就是好人品的人,自然就会有同样人品的人和他相交、相知;而没有信、义、恭、礼、耻之人品的人,当然只会得到和自己一样人品的人与之相交往了。这是什么原因呢?<b>《弟子规》</b>说:“<b>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b>”其意是:自己有过错,人家真心告诉自己反而生气,听到人家的恭维就高兴,这样下去,损害你的人就会来到你的身边,你周围的良师益友就会离你而去;听到恭维的话反而心里不安,听到批评的话反而高兴并欣然改过,这样的人品的人,则正直诚实和高水平的人才就会去亲近、帮助这样的人。所以,没有信、义、恭、礼、耻之人品的人只会是“<b>损友来,益友却</b>”;而有信、义、恭、礼、耻之好人品的人就会“<b>直谅士,渐相亲</b>”。这就是<b>《易经》</b>所说的“<b>方以类聚,人以群分</b>”的自然之理。</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b><b>14<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孔子说:做为君子,对饮食的要求不要太饱、太好,对居住的地方不要贪求安逸、享受;做事的时候要有责任感,并且行动要快,对于言语要谨小慎微,不能乱说话;学习有道德的书就能够修正自己作人做事的不足之处,做到了这些,就可以称得上好学了。</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孔子的这一句教诲,就是对学问的具体阐述。学问不是死读书,而是注重日常生活,注重日常工作,注重日常处世待人,注重日常学习,注重修正自己的错误。“<b>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b>”,就是日常生活上的学问;“<b>敏于事</b>”,就是日常工作中的学问;“<b>慎于言</b>”,就是日常处世待人中的学问;“<b>就有道</b>”,就是日常学习上的学问;“<b>而正焉</b>”,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学问。由此可知,圣贤教导作人的学问,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日常工作中、日常处世待人中、日常学习中去落实“<b>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b>”,而不是要我们去考文凭、拿职称。然而,现代人却全然不知学问的含义,全然不知学问的意义,只知道文凭、职称的重要,所以,凡圣只是一念之差!</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b>”,这是孔子的生活观。那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观是什么呢?吃的想追求山珍海味,住的想豪宅别墅。于是乎,现代医学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疾病名词——富贵病。比如空调病、冰箱病、装饰病等等,真的是五花八门,据媒体经常报导,有人因为装饰房屋而吸收了有害气体而命丧黄泉。所以,孔子的教导是真的,是自然的,因为自然的才是最好的。</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b><b>15<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b><b>“<span>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span></b>】子贡说:贫穷的时候不谄媚,不巴结奉承,富贵的时候对别人不骄傲,做到了这个地步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是做得很不错了,但是还比不上虽然贫穷却很快乐,虽然富贵却待人以礼的人。子贡又说:《诗经》上讲到:加工一件玉器,要经过切、磋、琢、磨这四道很细致的工序才能够完成,原来作人的学问也是一样的道理!孔子说:子贡啊!你懂得的作人做事的道理了,从现在开始我就可以教你学习《诗经》了。学习《诗经》的目的,就是学习历史上作人做事成功的经验,这样才会使自己明白将来自己作人做事的学问。</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学生子贡和老师孔子的这段对话,不但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上的民风很淳朴,也反映出了孔子教导学生的真诚、正直和要求严格,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作人做事的原理原则。</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古代的人民,不但“<b>贫而无谄,富而无骄</b>”,而且“<b>贫而乐,富而好礼</b>”,可是,这个作人的境界,已经成为了美丽的历史了。为什么?因为现代人在贫穷时就生嗔恚,在富贵时其贪欲则更大。“<b>贫而无谄</b>”<b>,“贫而乐”,</b>就是指在逆境中不生嗔恚,“<b>富而无骄</b>”“<b>富而好礼</b>”,就是指在顺境时没有贪欲。</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孔子教育奖”,为什么要以孔子的名字命名呢?是因为孔子教导学生的真诚、正直和要求严格,而且孔子培养出了七十二个有成就的人才,这在全世界来讲,至今还没有人超越这个境界。例如,子贡在孔子的学生中,不但是学问家,也是外交家、政治家,以现代观念来讲,他也是工商界的钜子。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特别提到子贡非常了不起,甚至强调地说,孔子的学说思想,后来能够流传下来,端赖他的出力。</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b><b>16<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b>】孔子说: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最怕自己不了解别人。</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孔子为什么担心“<b><span>患不知人也</span></b>”?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不了解别人的话,假如对方是骗子,我就会受骗上当;假如对方是善知识的话,我这一生就会失去很好的老师的教导。所以,自己不了解对方,对自己总是不利的。</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大凡人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往往自己说错一句话之后,或做错了一件事之后,自己就会马上在心里头找出很多条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言行,总是在心里头找出很多条理由来原谅自己。人,就是这样,所以人总会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人贵有自知之明!因此,自己要想知道别人,首先就要自己先知道自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了解,那他又怎样去了解别人呢?也就是说,要了解别人,首先就要了解自己。有哲人说:“<b><span>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span></b>。”人生的最大的敌人为什么就是自己呢?因为人自己在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之后,总是会自己原谅自己,总是会自己为自己护短,所以自己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在哪里,其结果当然就是自己不了解自己,当然也就“<b>不知人</b>”了。<b>《孙子兵法》</b>说:<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那么不知己不知彼的话,则每战必殆了。由此可知,我们自己圣贤之教,如果不知己,就会找不到学习的方法而到处杂学,结果是都是半桶水而一事无成;如果不知人,则自己以为学到很多了,了不起了,就到处去宣讲自己如何如何,结果没有人相信或赞同,于是,自己则会从此就放弃学习了。</div>
<div align="left"> </div> 非常好的贴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