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她哥 发表于 2010-4-30 11:46

《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 (一)

<p></p>

<div align="left">人的一生,学习作人的学问才是最重要的第一件大事。作人的学问是什么呢?就是<b>八德</b>&mdash;&mdash;<b>孝弟忠信礼义廉耻</b>。《<b>学而第一</b>》通篇所论,就是<b>孝弟忠信礼义廉耻</b>这八种作人的德行。</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mdash;&mdash;学而第一(</b><b>1<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孔子说:将自己学到的作人的学问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日常工作、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去,这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从各地前来互相学习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交流学习学问的心得体会,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学习学问往往是很清苦和寂寞的,因此往往就不会被别人或亲人所理解和支持,尽管如此,自己也不要会放在心里,而且还要理解和原谅别人或亲人的不同意见,当然也就不会去责怪别人或亲人了,有这样的心胸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学:就是学习作人的学问;习:就是将学到的作人的学问要落实到日常生活、日常工作、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去。作人的学问是什么?就是:<b>父子有亲,夫妻有别,兄弟有序,君臣有礼,朋友有信</b>,这是五种自然的天性、秩序,简称<b>五伦</b>。<b>五伦</b>就是作人学问的根本,动摇不得,如果动摇了,则家庭就不和睦,则社会就不和谐,则世界就不和平。<b>五伦</b>是天然的秩序,这是<b>道</b>,而具体落实<b>五伦</b>之道的方法是&mdash;&mdash;<b>孝弟忠信礼义廉耻</b>,这是<b>德</b>,简称<b>八德</b>。<b>五伦八德</b>就是作人的学问。</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五伦八德</b>就是作人的学问,可是我们现代的人确把文凭、职称、赚钱当成了作人的学问,真的是不可思议了。真的是时代变了,而作人的根本也是可以变化、可以动摇的吗?否也!否也!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块地,太阳还是这个太阳,月亮还是这个月亮,人还是一样的人,人还是吃五谷杂粮,人还是吃喝拉撒,人还是生老病死,这天地人一点也没有变啊!这太阳、月亮还是几千前的那个太阳、月亮啊!由此可知,<b>五伦八德</b>就是作人的学问,这是超越时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永恒不变的真理!</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父子有亲、夫妻有别、兄弟有序、君臣有礼、朋友有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b>这五伦八德,在这个世界上,谁不喜欢、谁不需要呢?所以,人人喜欢的、人人需要的学问,当然是&ldquo;<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rdquo;。</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mdash;&mdash;学而第一(</b><b>2<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b>?】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一个落实了孝弟的人,就不会做出对父母、对长辈、对老师、对领导、对兄弟姐妹、朋友、同学、同事等的不孝不敬的事出来的,不但如此,而且也不会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做出破坏、捣乱的事情出来的,因此,从来也看不到、也听不到孝弟之人有犯上和作乱的事情。作人要从作人根本做起,如果作人的根本扎稳了根基的话,则做事必定成功。而作人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孝弟。</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孝</b>&mdash;&mdash;就是孝敬父母,进而孝敬长辈、老师、领导等。<b>孝</b>是中华传统的道德规范,孝字寓意人类繁衍生生不息。如孝字,上是老字,下是子字,则老少一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百善孝为先,所以,<b>孝</b>为八德之首,意义深远,若孝不存在,其余七德亦不复存在,故<b>孝</b>为<b>八德</b>之根基。所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尊敬长辈、上级等,此乃作人之天职。当然,孝道落实了,仁慈博爱亦在其中了。</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弟</b>&mdash;&mdash;就是兄弟姊妹的互相友爱和互相尊敬,进而友爱和尊敬同学、朋友、同事、邻里,爱护晚辈、学生、部下等。弟与悌字义相通,《孟子&middot;滕文公下》说:&ldquo;入则孝,出则悌。&rdquo;所以,友爱、尊敬兄弟、朋友、邻里、同事,爱护晚辈、学生、部下等,此亦乃作人之天职。当然,弟落实了,仁慈博爱也在其中了。</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作人的根本是孝弟,这是人人都需要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希望儿女们孝敬自己,都希望别人友爱、尊重自己,就是连那些反对孔子的人也会无一例外,就是那些反对儒家学问的人也会无一例外,就是那些反对学习古代传统文化的人也会无一例外。由此可知,孝弟作为作人的根本,这是超越时空,超越民族,超越文化,超越宗教的大根大本;由此可知,现前的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和谐,世界不和平的根源就是人们淡忘了孝弟。因此,要想改变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和谐、世界不和平的这种状况,必须要从孝弟入手,这才是&ldquo;<b>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b>&rdquo;的真实意义。</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mdash;&mdash;学而第一(</b><b>3<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b>】孔子说:花言巧语的人,察颜观色的人,这些人很少是仁慈者。</div>

<div align="left">仁:《說文解字》說:&ldquo;仁,親也,從人、二。&rdquo;二:不是數量,為多人,為無數人;從人:即我中有他、有他們、有人們、有人民,且溶入他、他們、人們、人民之中而曰親,故無我曰仁,故仁慈博爱是仁。</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ldquo;巧言令色鲜矣仁&rdquo;</b>,这是孔子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日常工作、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一方面自己不能够以&ldquo;<b>巧言令色</b>&rdquo;的行为去对待别人,另一方面是见到了&ldquo;<b>巧言令色</b>&rdquo;者时,不要与&ldquo;<b>巧言令色</b>&rdquo;者为伍,而是要&ldquo;<b>敬而远之</b>&rdquo;。为什么?因为&ldquo;<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rdquo;,自己也会由仁变成不仁的。然而,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之中,往往有很多很多的人是喜欢听花言巧语的,是喜欢别人吹自己的牛拍自己的马屁的,是喜欢假用仁慈的面孔来装腔作势的,不喜欢听与自己不同意见的话,更不喜欢听到反对的声音,尤其是有了一官半职之后的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这样的做法和行为,只是自己害自己罢了,<b>《弟子规》说:&ldquo;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b>&rdquo;这是一定不变的道理!</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ldquo;巧言令色鲜矣仁&rdquo;</b>,是孔子教导我们作人和识人的智慧。仁,就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也是孔子自己作人的最高境界。孔子是自己做到了仁之后才说仁的,所以,孔子是真正的圣人。可是,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还能见到这种先做到后才说的人吗?见不到了!如果我们还能见到先说再做到的人,那真是三生有幸了!其实我们每天只见到光说不做的人,或是光说而根本做不到的人。有哲人说得好:&ldquo;<b>先做到后才说是圣人,先说了再做到是贤人,说了之后做不到是骗人</b>。&rdquo;我们可不能去骗人!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可从来没有教我们去骗人!</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mdash;&mdash;学而第一(</b><b>4<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b>】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一天都要自己检查自己的三件事,第一是替人家做事,自己是不是忠实;第二是与朋友相交往是不是言而有信;第三是老师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曾子&ldquo;<b>吾日三省吾身</b>&rdquo;的作人做事的原理原则,才是一个人真正求学问、做学问的原理原则。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旁观者为什么清?因为自己替人家做事不忠实,而人家却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因为自己与朋友相交往言而无信,而朋友却是心知肚明的;因为老师教我作人做事的好方法,我自己没有去落实,而老师是看在眼里,心里想的是孺子不可教也。当局者为什么迷?当局者不是不知道,一是自作聪明而故意装糊涂,一是不学无术混日子,当然这是人生自甘堕落的行为。因此,一个人想要真正的进步,想要成就真正的学问,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之中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就才能够使自己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就才能够使自己的学问达到<b>&ldquo;<span>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rdquo;</span></b>的境界。</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曾子&ldquo;<b>吾日三省吾身</b>&rdquo;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导我们世人在每一天的早上,首先是提醒自己在今天的工作中不能忘记了这三件大事,到了每天晚上的睡觉之前,还要检查、反省我自己在今天有没有把这三件大事真正的落实到了日常生活、日常工作、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去了,如果是做得好的,明天再接再厉,如果还没有做好,从明天开始,再也不犯相同的错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ldquo;<b>吾日三省吾身</b>&rdquo;。</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mdash;&mdash;学而第一(</b><b>5<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b>】孔子说:做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其领导之德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国家的领导人不但要有敬业精神,而且要言而有信;第二,要节俭国家的一切人财物资源,要关爱人民;第三,国家在征集人民做劳务时,一定要等到人民在农闲的时间内才能进行。</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这一句话虽然是三层意思,但目的就只有一个,就是孔子教导我们做一个爱人民的好领导的具体要求。《<b>大学</b>》说:&ldquo;<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b>&rdquo;。所以,做国家的领导人如此,做地方的领导人也是如此,做企业的领导人亦复如是。为什么?因为管理国家、管理地方、管理企业、齐家的原理原则完全是相同的。</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世界上只有两大门科学,一门是自然科学,一门是社会科学。如治国之道,企业经营管理之道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经营一个企业,就等于治理一个国家。因为:治理国家是靠社会科学之原理、原则为理论基础;经营企业也是靠社会科学之原理、原则做理论指导。企业经营者若懂得企业经营管理之道就是一门社会科学的这个道理,则企业的发展就很快,就长久。如果企业经营者&ldquo;<b>敬事而信</b>&rdquo;,员工就一定信赖、信服;如果企业经营者&ldquo;<b>节用而爱人</b>&rdquo;<b>,</b>员工就一定拥护、感动、自觉;如果企业经营者&ldquo;<b>使民以时</b>&rdquo;,员工就会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所以,&ldquo;<b>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b>&rdquo;,不但是儒家<b>仁道</b>的具体落实,也是现代企业经营者的成功之道。</div>

<p></p>

<div align="left"><b>《论语》的智慧&mdash;&mdash;学而第一(</b><b>6<span>)</span></b></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b>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b>】孔子说:做学生的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出到社会上就要友爱和尊敬同学、朋友、同事等如兄弟姐妹一样;在日常生活之中,在日常工作之中,在日常处世待人接物之时,既要慎重、郑重、恭敬,又要诚实有信;不但要爱自己,更要爱社会大众,尤其还要以社会上的仁者为师;除此之外,还要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之中,在日常工作之中,在日常处世待人接物之中的空余时间节约下来,拿来学习文化知识,使之提高自己的学问。</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孔子的这句经典的教诲,就是要求做一个合格的学生的标准。这就是一个人一生一世应该要遵循的作人法则,应该要顺从的人道之常伦。这就是家庭、民族、宗教、社会、国家睦邻友好、仁道和平的总纲领、总原则。圣人的教诲,不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背的,也不是用来说的,而是要把圣人的教诲切切实实的落实到日常生活、日常工作、日常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的,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合格的学生,才是真正幸福、健康的人生。</div>

<div align="left"></div>

<div align="left">学习圣人之教诲,简言之就是学习作人之道。做事必先作人!作人成功,则做事必定成功;作人失败,则做事也一定失败,此亘古不变之真理,纵观古今中外皆一理!所以,在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就以孔子这一句经典的教诲,编著了古今中外作人做事之大成的《<b>弟子规</b>》一书,全书360<span>句,每句三个字,一共1080个字,囊括了<b>孝、弟、谨、信、爱、亲仁、学</b>这七个方面的作人做事的原理原则,这是启迪童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正道德人生、培植忠厚家风的最佳经典之作,更是人生幸福、事业成功的百科全书。</span></div>

超限战1 发表于 2010-6-22 00:17

祝楼主好运,南无阿弥陀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语》的智慧:学而第一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