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前贤 发表于 2011-5-3 08:23

禅境趣谈[故事五则]

  <strong>压良为贱</strong></p>


  曹洞宗创始人洞山禅师,他是浙江会稽人,俗姓俞。幼时便出家做和尚,他的老师教他念《般若心经》。当他读到:&ldquo;无眼耳鼻舌身意&rdquo;处时,便忽然用手扪住了脸问:&ldquo;我就有眼耳鼻舌等,为甚么经中却说没有呢?&rdquo;那位老师对于他的问题,不禁大为惊骇。</p>


  这个小插曲是颇有意义的,虽然洞山这时思想尚未成熟,但他这种独立的精神是追求真理所不可缺少的,在当时一般的学生都不会怀疑神圣的经典会有错误:唯独洞山不愿被任何人、任何书所蒙蔽。这使得那位老师大为惊骇而说:&ldquo;我不配做你的老师。&rdquo;</p>


  洞山在二十岁以前信念还没有确定,因此他必须游化各地去拜师问道。他第一个参拜的是马祖最自得的弟子南泉禅师。那天正是马祖逝世纪念日的前夕,南泉对诸僧人说:&ldquo;明天我们为马祖设斋,不知马祖是否会来。&rdquo;</p>


  在座僧人听了默然无语,洞山却站出来说:&ldquo;等到有伴,他就会来。&rdquo;</p>


  南泉听了便说:&ldquo;这和尚虽然年轻,却颇堪雕琢。&rdquo;</p>


  洞山不以为然的说:&ldquo;大和尚,可别压良为贱啊!&rdquo;</p>


  在这里,他又表现出那种独立的精神。事实上,以内在的&ldquo;真我&rdquo;来说,根本是不能雕琢的。他的见解不同于常人。</p>


  <strong>躲寒避暑</strong></p>


  有个和尚&ldquo;参禅&rdquo;不久,资历很浅。他仰慕洞山禅师聪明超凡,有一日他拜见洞山说道:&ldquo;在冷天或热天里,我们要到那里去躲寒避暑?&rdquo;</p>


  洞山回答:&ldquo;为甚么不到不冷不热的地方去呢?&rdquo;</p>


  对方又问:&ldquo;那是甚么地方呢?&rdquo;</p>


  洞山回答:&ldquo;那地方是,冷时冻死你;热时烤死你。&rdquo;</p>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洞山是何等有耐心,他的思路是何等的灵敏啊!在他手上,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会被他当作跳板,跳入了玄妙的聪明之海。</p>


  洞山的脾气比较平和,不会用棒用喝,也不会叫人去苦参&ldquo;公案&rdquo;。他的对话都是平易而深刻的,正像橄榄一样,越嚼越有味。</p>


  有个和尚问他说:&ldquo;先师云岩是否曾说过:&lsquo;就是这个&rsquo;?&rdquo;</p>


  洞山回答:&ldquo;是。&rdquo;</p>


  对方又问:&ldquo;你知道他的意思吗?&rdquo;</p>


  洞山回答:&ldquo;当时我差点就会错了意呢!&rdquo;</p>


  对方再问:&ldquo;不知先师自己是否知道&lsquo;有&rsquo;&lsquo;这个&rsquo;?&rdquo;</p>


  洞山回答:&ldquo;假如他不知道&lsquo;有&rsquo;,他怎么这样说:假如他知道&lsquo;有&rsquo;,他怎么肯这样说。&rdquo;</p>


  <strong>设斋供奉</strong></p>


  洞山禅师五十余岁时,便做了江西洞山的方丈。有一次、在云岩和尚的逝世纪念会上,有个和尚问他说:&ldquo;师傅,你在云岩处是否得到了甚么非凡的指示?&rdquo;</p>


  洞山回答:&ldquo;我虽然在他那边,却没有得到指示。&rdquo;</p>


  对方又问:&ldquo;既然如此,你为甚么还要设斋供奉他呢?&rdquo;</p>


  洞山回答:&ldquo;我岂敢暗地违反他?&rdquo;</p>


  对方又问:&ldquo;师傅最先拜见的是南泉大师,为甚么却替云岩和尚设斋呢?&rdquo;</p>


  洞山回答:&ldquo;我并不是尊重云岩的道德佛法,只是尊重他没有替我说破这个秘密。&rdquo;</p>


  对方又问:&ldquo;师傅替先师设斋,是否完全同意先师的见解呢?&rdquo;</p>


  洞山回答:&ldquo;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rdquo;</p>


  对方又问:&ldquo;为甚么不全部同意呢?&rdquo;</p>


  洞山回答:&ldquo;假如照你所说全部同意,那我便完全辜负了先师之意。&rdquo;</p>


  由此可见洞山禅师到了年长时,仍然没有松懈他那奇异独行的精神。其实,弟子必须比老师更为伶俐,才能得到老师的&ldquo;传灯&rdquo;,这也正是禅宗的一个传统。</p>


  <strong>平凡生活</strong></p>


  志勤和尚曾拜沩山灵祐为师,他诚心诚意修行,心不外求,在寺院里参禅打坐,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不知不觉度过了三十个寒暑,在道业上却似乎没有多大进步,依然如此。他年年看到禅园里的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对他来说漫不经心,熟视无睹,等于没有。</p>


  有一年春来到,当他偶然来到禅园中散步,在和风丽日下无意被那枝头夭夭灼灼,开得正欢的桃花猛然一震,顿时跨进了彻悟的境界。</p>


  多年来,他一直冥思苦想的&ldquo;色空如一&rdquo;,有无相生的道理,不就正在眼前吗?为甚么我日求夜求寻找不到呢?正所谓&ldquo;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rdquo;。</p>


  他说:桃花从落到开,从无到有,就是&ldquo;空即是色&rdquo;,&ldquo;色即是空&rdquo;,也就是&ldquo;空无&rdquo;即&ldquo;妙有&rdquo;;&ldquo;妙有&rdquo;即&ldquo;空无&rdquo;的道理。在这里所说的&ldquo;色&rdquo;,即是佛典中所指的&ldquo;色法&rdquo;&mdash;&mdash; 客观世界。而不是男女之间的&ldquo;色&rdquo;,虽同一字,其意义殊异。</p>


  志勤和尚苦苦寻觅,一旦豁然贯通进入悟境的启示,追求禅的目的在于此,无须标新立异,而是踏踏实实,平平凡凡,真理即在其中。同样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守本份,日夜钻营,不择手段,害人害己,到头来一场空悲余恨!</p>


  <strong>找来找去</strong></p>


  德诚禅师是四川人,早年隐居在秀州华亭,他在吴江边上用小船帮人摆渡,有人呼他船夫和尚。</p>


  有一天,他泊船岸边闲坐,有位读书人走上前问道:&ldquo;如何是和尚日用事?&rdquo;</p>


  德诚闻罢竖起船桨答道:&ldquo;你能领会我的意思吗?&rdquo;</p>


  那位读书人眼看此状,莫名其妙,只好回答:&ldquo;不领会。&rdquo;</p>


  于是德诚又说道:&ldquo;桌拨清波,金鳞难遇。&rdquo;其实,以金鳞鱼喻道,也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若深一层探索,所谓&ldquo;道&rdquo;,是空明虚灵,无所不在的。</p>


  他写有一诗说道:</p>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p>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p>


  这诗是形容:当你有时垂丝千尺,意在深潭,苦苦寻觅,因求之不得而载著满船月光,悠悠而返之际,&ldquo;道&rdquo;就于无意中随在你的身边。</p>


  &ldquo;道&rdquo;,却是神秘莫测,寻之不得,挥之却来。正所谓&ldquo;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rdquo;。可见假如你要真正学禅,尽管可以不必苦苦寻觅,不妨采取听之任之,随其自然的态度,不知哪一天因某件事,豁然而悟。所以说,&ldquo;禅&rdquo;就在你不经意时,就出现在你的眼前啦!</p>


  许多禅师进入禅境,往往在于刹那间。</p>

麻药VS毒药 发表于 2011-12-2 09:34

轻轻帮顶一下

zpyzq 发表于 2012-4-29 08:32

帮楼主顶一下呵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禅境趣谈[故事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