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前贤 发表于 2011-5-4 21:27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连载 (10) 中国健康调查的经验(一)

  <strong><<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原名: The China Study</strong></p>


  <strong>第一部分 中国健康调查</strong></p>


  <strong>中国健康调查的经验</strong></p>


  <strong>时光快照</strong></p>


  你是不是有过这种感觉,希望将生命中的某个瞬间定格下来,永远保留下去?这样的时刻让你铭刻于心,永世难忘。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样的时候是与家人、亲朋好友共同度过的难忘时光;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样的时刻可能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或是宗教信仰的体验有关。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每种体验都会有一点。这些体验构成了生活中那些难忘的时刻。无论是开心的还是悲伤的瞬间,汇集起来,构成了我们的记忆。在这些时刻,很多事情就这样“赶巧”发生了。这些时光快照一样的事件决定了我们的人生经历。</p>


  对于研究者来说,“时光快照”也具有非凡的价值。我们设计、实施各种实验,希望能够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能够重新分析某个特定的实验细节。我很幸运,因为我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当时我碰到了一位从中国来的资深科学家——陈君石博士。他当时到康奈尔的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作为中国顶级食品卫生实验室的副主任,他是中国第一批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的访问学者,当时中美刚刚建交。</p>


  <strong>肿瘤图谱</strong></p>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死于癌症。在与病魔作艰苦斗争的同时,周恩来总理启动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收集关于这种疾病的信息。当时癌症还并不是一种大家所熟悉的疾病。这是一项划时代的调查,调查范围涉及2400个县,覆盖人口达到8亿8千万人,占中国人口的96%,一共调查了12种癌症的死亡率。从很多角度看,这项调查的成就都是非同凡响的。这项调查工作一共动用了65万名工作人员,是有史以来已知的、规模最大的生物医学调查。调查的最终结果总结在一张漂亮的图谱中,图中用各种颜色表示出各种癌症发病率的地理分布情况。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某种癌症在什么地方发病率高,什么地方几乎不发病。</p>


  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癌症发病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性。某些癌症在有些地方更为常见。早期的研究实际上也证实:癌症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之间显著不同。但是来自中国的数据更显著,更有说服力,因为在中国地域之间的差别更明显。而且中国87%的人口来自于同一个民族——汉族。</p>


  <strong>中国各县癌症发病率的范围</strong></p>


  为什么同一遗传背景下的人群在各地的癌症发病率却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是不是因为癌症发病率主要受到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不是遗传背景呢?有些知名的科学家已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据1981年为美国国会预备的一份关于膳食与癌症的综述估算,基因在癌症发病危险中只发挥2%-3%的作用。</p>


  中国肿瘤图谱背后的数据寓意非常深刻。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县与同种癌症发生率最低的县相比,发病率相差100倍以上,这是不可思议的。在美国,各地区之间的癌症发病率的差距最多只有2倍到3倍。</p>


  实际上,有时非常小的、甚至无关紧要的差别都会引起轰动效应,引发巨额的资金投入,在政坛搅起风波。在我生活的纽约州就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当时有报道称长岛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升高了。而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有关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资助,花费了长达数年的时间。那么引起这样大的轰动效应的发病率升高幅度到底是多少呢?长岛有两个县的乳腺癌发病率比纽约州的平均发病率水平高了10%-20%,就是这样一个幅度变化,足以登上新闻报刊的头版头条,在民间造成恐慌,让政客们忙得不亦乐乎。将这个发现和中国健康调查的结果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想想看,中国不同地区的癌症发病率相差可是100倍,用百分比计算,这可是10000%的差距。</p>


  因为从遗传角度上说中国人基本上具备相同的遗传背景,因此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这个现象让我们思考一系列非常严厉的问题:</p>


  ● 为什么中国有些县,有些农村,癌症发病率可以那么高,而其他地区就不那么高呢?</p>


  ● 为什么这种差别大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呢?</p>


  ● 为什么从癌症总体发病率上来看,中国癌症发病率比美国低得多呢?</p>


  我和陈博士谈得越多,就越希望对中国农村的膳食和环境条件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我们希望能实地考察一下中国人的生活,看看他们天天吃什么,考察一下他们的生活条件,检测一下他们的血液和尿液标本,了解他们死亡的原因。假如我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清楚程度和细致程度构建出这些中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能够让我们在将来对有关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那该多么好啊?假如我们能做到这点的话,我们就可以回答上述这些“为什么”的问题。</p>


  有时,科学、政治和经济联起手来,能让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现实。中国健康调查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机会,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可以去构建一幅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有关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关系的全景图。</p>


  <strong>群英荟萃</strong></p>


  我们组建了一支世界级的科研团队。成员包括:陈博士,当时是中国最负知名度的官方膳食与健康实验室的副主任;他还招聘了黎钧耀博士,后者是《中国肿瘤流行病学图谱》的作者之一,而且是卫生部直属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资深专家;第三位成员是来自牛津大学的理查德?佩托,他是世界上最闻名的流行病学专家之一,他因在肿瘤方面做出的杰出工作而被授予骑士爵位以及其他几项荣誉;而我是项目的负责人,牵头组建了这支团队。</p>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是中美之间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合作研究项目。在我们克服了资金障碍,摆脱了各种干扰后,项目终于艰难地启动了。</p>


  我们决定尽可能全面地进行这项研究。从肿瘤流行病图谱上,我们可以看到超过50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包括各种肿瘤、心脏病和传染病的死亡率。我们一共收集了有关367个变量的数据,并且在各个变量之间进行了比较。我们调查了中国的65个县,在6500名成年人中发放了调查表,并采集了他们的血样和尿样。我们还上门调查了各家庭三天内的食物摄入种类和数量,并对各地市场上出售的食品进行了采样分析。</p>


  我们所选择的65个县都处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地区,经济上都属于不发达或是半发达地区。我们故意选择这样的地方,是因为我们希望研究那些定居在一个地方、一生饮食和生活方式基本不变的中国人。这个策略是正确的,大约90%-94%的受试对象,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当地。</p>


  整个调查结束后,我们得到疾病、膳食和生活方式等变量的8000组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数据。从实验的综合性、数据质量和独特性来说,我们进行的研究是无与伦比的。这项研究被《纽约时报》称为“流行病学的巅峰之作”。简单的说,正如我们当初设想的那样,我们成功地对当时中国农村居民的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做了一次全面扫描。</p>


  这是一个检验实验动物研究结果的完美机会。实验动物体内得到的结果和实际生活人群中观察到的结果能够吻合吗?我们在大鼠黄曲霉毒素诱发肝癌的实验中得到的结论能否适用于人体各种类型的癌症和其他疾病吗?</p>


  <strong>想了解更具体的信息吗?</strong></p>


  对于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数据的全面性和质量,我们非常引以为豪。假如你想了解更多有关《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信息,请仔细阅读附录B,其中对实验设计和特色进行了细致的讨论。</p>


  <strong>中国人的膳食经验</strong></p>


  中国健康调查的核心是中国农村膳食的性质。这种研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对健康影响的机会非常罕有。</p>


  美国人大约有15%-16%的总热量摄入来自于蛋白质,其中80%来自于动物性食物。而在中国只有9%-10%的总热量来自于蛋白质,而且其中只有10%来自于动物性食品。也就是说,中国和美国的膳食结构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个具体可见参考表4?3。</p>


  <strong>中、美膳食摄入比较</strong></p>


  表4?3:中、美膳食摄入比较 </p>

<div style="text-indent: 21pt; margin: 3pt 0cm 0pt" align="left">营养素中国美国热量(千卡<span>/天)726411989总脂肪14?534-38膳食纤维3312总蛋白质6491动物来源蛋白质0?810-11总铁3418 </span></div>


  表4?3中的数据已经按体重65千克经过标准化处理。这是中国官方记录此类信息所用的标准体重,采用同一个标准可以方便我们更好地比较两种人群之间的差异。</p>


  上表中各类营养素的比例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中国人摄入的总热量要高得多,但是蛋白质、脂肪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则少得多,纤维和铁的摄入量比美国人高得多。这些差别都是至关重要的。</p>


  尽管中国和美国的饮食模式大相径庭,但在中国内部各人群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研究膳食和健康的关系时,找出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是非常要害的。幸运的是,在中国健康调查中,多数变量都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差异。疾病发病率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临床指标和食物摄入量方面各变量的差异更为显著。举例来说,各县平均血液胆固醇水平,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相差大约是2倍,而血液中的β-胡萝卜素的水平最高与最低水平相差9倍,血脂相差3倍,脂肪摄入相差6倍,纤维摄入相差5倍。这是很要害的,因为我们要预备比较中国各县之间的差异。</p>


  我们从事的这项研究是第一次在如此广大的范围之内进行的、对饮食结构及其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实际上,我们在中国人群中比较的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的差别。但是在西方科学界,研究者比较的是以动物食物比例比较低的和动物食物比例比较高的膳食结构之间的差别。中国和美国的膳食结构差别,以及由此导致的疾病发病类型的差别,是非常显著的。正是这种差别以及其他此类对比,使我们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p>


  媒体将中国健康调查称为“里程碑式”的研究。《星期六晚邮报》的一篇文章称此项研究会震撼世界各地的营养学和医学研究人员。在医学界,有些研究者说重复这样的研究是几乎不可能的。我只知道,这项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我们能够研究有关食物和健康的一些最具争议性的观点。</p>


  现在我想向您展示我们从中国健康调查中学到了什么。这20多年的研究工作、思考和人生经历不仅改变了我对营养和健康之间关系的熟悉,也改变了我们全家的饮食方式。</p>

自由2004 发表于 2011-5-5 00:52

好!

bankerft 发表于 2012-4-26 08:17

看似不错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连载 (10) 中国健康调查的经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