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前贤 发表于 2011-6-13 22:59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连载 (26)- 富贵病 (十)

<h5>  &ldquo;中国健康调查报告&rdquo;连载 - 富贵病 </h5>

<h5>  &lt;&lt;中国健康调查报告&gt;&gt; 塬名: The China Study</h5>

<h5>  第二部分 富贵病</h5>

<h5>  广泛的影响:骨病、肾病、眼科疾病和脑病</h5>


  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最有力证据之一,就是这种膳食能够预防多种疾病。假如我和某个人说,某一研究证实水果和蔬菜对心脏疾病有预防作用,他们可能会同意水果和蔬菜对身体非常好,但是回家后,他们很可能会继续那种大块吃肉的生活方式。研究规模有多大,研究结果多有说服力,以及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多么值得让人尊重,这些都不重要。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人对单独一项研究的结果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怀疑,这种怀疑精神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p>


  但是假如我告诉他们有数以十计、百计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在心脏病发病率比较低的国家,人们摄入的动物性食物比例比较低;还有数以百计的研究结果证实,那些报入纯天然膳食的人心脏病发病危险很低;而且还有很多研究结果证实,假如膳食结构当中动物性食物比例比较低、没有经过精加工的植物性食物比例比较高的话,这样的膳食能够延缓心脏病的发展,甚至逆转心脏病&hellip;&hellip;那么人们就会更加关注我的观点吗。</p>


  假如我不仅能够证实这种膳食能够逆转心脏病,而且还能证实这种膳食对肥胖、II型糖尿病、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多发性硬化症以及其他自身免疫病也有预防和治疗的效果,那么人们就非常有可能放弃肉食膳食了。</p>


  膳食对健康的影响之所以如此有说服力,是因为有非常多的科学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观点都可能找到一个或者两个支持性的证据,但是假如有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研究结果都能证实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能够保护身体健康,能够预防疾病;或者动物来源的食物对身体有不良影响,带来各种疾病;我们就不能说这个观点仅仅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或者数据本身的问题,或是研究的设计有偏差,或是对数据的阐释有误,或者是仅仅是数字游戏。这样的结论一定是真实的。</p>


  在前文中,我已经用一部分证据证实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对健康是有益的。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样的证据有多么充分,我将在下文讨论五个互相没有关联的疾病。这些疾病在美国是非经常见的,包括骨质疏松症、肾结石、失明、认知障碍以及阿耳茨海默氏病。这些疾病通常都不是致命性的,而且常被认为是衰老带来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后果。因此,当老人的眼睛看不清楚的时候,不能记得朋友名字的时候,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你将看到,即使是这些疾病也与膳食有着密切的关系。</p>

<h6>  骨质疏松症</h6>


  你的小学老师是不是曾经告诉你,假如你没有骨骼的话,你会像一团没有外形的烂泥瘫倒在地板上。或者可能你从那首闻名的流行歌曲中知道了人体骨骼是怎么样的。那首歌唱道:&ldquo;&hellip;&hellip;踝骨连着胫骨,胫骨膝骨相连。&rdquo;大约也是那个时候,别人告诉你要多喝牛奶,让骨骼和牙齿更强壮。因为没有人想做一团没有外形的烂泥,而且我们的社会名流接受了巨额的报酬来为奶制品公司宣传喝牛奶的好处。于是,我们就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开始喝牛奶。牛奶对骨骼健康来说就似乎蜜蜂对蜂蜜的关系。</p>


  美国人人均牛奶以及奶制品的摄入量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居民都要高。所以按道理说,美国人的骨骼应该是非常强的,不是吗?不幸的是,美国人的骨骼并不强壮。最新的研究证实:美国50岁以上的妇女的髋骨骨折发生率是全球最高的1。髋骨骨折的发生率比美国更高的人群都在欧洲、南太平洋1,这些地方居民的牛奶摄入量比美国还要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p>


  髋骨骨折率通常被作为骨质疏松症的一个可靠的指标。骨质疏松对更年期妇女的影响尤为严重。据称,通常骨质疏松是由于钙摄入量不足所引起的,因此健康政策制订者经常建议人们增加钙的摄入。奶制品中含有非凡丰富的钙,因此奶制品行业热烈地支持这种钙摄入理论,并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告诉你需要多喝牛奶,以使你的骨骼更为强壮的原因。而我们将在第四部分讨论与此有关的种种政治现象。</p>


  但是有些事情在此被忽略了。恰恰是那些牛奶和奶制品摄入童最高的国家,骨折发生率也是最高的,骨骼的健康状况也是最差的。我们在一篇报告中找到了最可能的解释,报告显示动物蛋白的摄入量和各国妇女骨折发生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关系2。这篇报告由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在1992年发表,其中简要总结了在16个国家进行的34项关于蛋白质摄入与骨折发生率的独立调查,这些调查结果发表在29种业内知名的刊物上,调查的研究对象都是50岁以上的妇女。这篇报告发现:大约有70%的骨折是由于动物蛋白的摄入造成的。</p>


  研究者解释说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动物蛋白质能够增加体内酸负荷3。而酸负荷增加意味着我们的血液和组织环境偏向酸性,而我们的身体并不能适应这种酸性环境,为了中和这些酸,身体使用了钙,因为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碱。但是钙也必须由某个地方产生,最终这些钙就被从骨骼当中分离出来。而随着钙的损失,骨骼变得更为虚弱,变得更轻易骨折。</p>


  我们在过去的100年当中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很多证据证实,动物蛋白能够削弱骨骼的健康。&ldquo;动物蛋白造成体内代谢出过多的代谢性酸&rdquo;,这种解释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有关的文献记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5。我们还知道动物蛋白在增加体内的酸负荷方面比植物蛋白效力更强。</p>


  当动物蛋白增加体内代谢性酸,并且从骨骼当中离析出钙时,尿液中的钙水平就会升高。人们对这个现象进行研究的历史已经超过了80年。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研究人员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相关的一些研究简报分别发表在1974年、1981年和1990年。每一份研究简报都清楚地证实,我们天天摄入的动物蛋白量足以导致尿钙的水平大幅升高。图10.l源自1981年发表的成果。假如蛋白质摄入量增加1倍,从35克/天增加到78克/天的话,尿钙水平将会增高50%左右,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天天摄入的蛋白量正处在这个范围之内。美国人天天摄入的蛋白质的量大约70-100克。就像我们在第四章中讲的一样,阿特金斯中心资助的一项为期6个月的研究证实,采用阿特金斯膳食的实验对象,在按照这种膳食进食6个月之后,其尿液中排出的钙增加了50%。</p>


<img alt="" width="450" height="271" src="http://www.chinavegan.com/userfiles/2011-05-19/101.JPG.JPG" /></p>


  这些关于动物蛋白摄入量和骨折发生率之间的这种关联关系的最初研究非常引人注目,而我们对这种关联关系的生物学作用机制,提出了一种解释,我们称之为作用机制。</p>


  疾病的进程很少简单到&ldquo;一种机制导致一种疾病&rdquo;的程度,但是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却是个特例。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2000年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报告利用在33个国家中进行的87项调查,比较了蔬菜与动物蛋白质摄入量的比率与骨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对比发现,蔬菜与动物蛋白质摄入量的比值越高,骨折发生率越低,可以低到几乎见不到骨折病例的程度,这一关联关系令人印象深刻。</p>


<img alt="" width="400" height="408" src="http://www.chinavegan.com/userfiles/2011-05-19/102.JPG.JPG" /></p>


  这些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有以下几个原因。研究报告发表在业内知名的刊物上;作者都以非常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报告中收录、总结了大量的独立调查结果;在动物蛋白质摄入量和骨折发生率之间的关联关系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些报告不像其他研究报告处理得那么简单;而最近的这份研究报告囊括了87项独立研究的概要!</p>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骨质疏松研究组发表了另外一项针对1000名65岁及以上妇女的调查报告。同上述多国调查一样,研究人员按照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比值,对研究对象的膳食进行了分类。经过7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膳食中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比值最高的女性与比值最低的女性相比,前者骨折的发生率是后者的3.7倍。而且在此期间,前者骨质丢失的速度是后者的4倍。</p>


  从试验学角度来看,这项研究的质量非常高,因为其中比较了同一批研究对象的蛋白质摄入量、骨质丢失和骨折。3.7倍的差距是非常惊人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骨折发生率最低的妇女,平均来算,其膳食中仍然有一半的蛋白质来自动物性食物。我忍不住想,假如她们动物蛋白的摄入比例从50%下调到0&mdash;10%的话,骨折发生率的差异会有多大?在中国健康调查中,中国农村居民膳食中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比率大约为10%,而中国居民骨折的发生率只有美国的1/5。尼日利亚居民膳食中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这一比值是德国这一比值的10%,但是骨折发生率却比德国低99%。</p>


  这些观察让我们对广为宣传的所谓&ldquo;蛋白质含量丰富的奶制品能让骨骼更强壮&rdquo;的说法产生了严重的置疑。天天我们都被劝说多摄入奶制品,其中的钙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强度。大量的饮食评论耸人听闻:我们大多数人尤其是孕妇乳母天天摄入的钙都是不足的。但是这种对钙的宣传,却并没有什么依据。在10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的一项调查证实,钙摄入过多与骨折的高发生率有显著的关联关系。图中显示大部分钙摄入是来自奶制品,而不是钙补充剂或非奶制品来源的钙。</p>


  图10.3的作者马克&bull;赫斯特德是长期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教授,是1980年第一版《国家膳食指南》的总起草人。他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就开始研究钙的有关问题。1986年,他发表了这幅图表。赫斯特德教授相信,长期过量摄入钙会损伤机体控制利用钙的能力。健康情况下,机体会利用活化形式的维生素D-钙三醇,来调节钙的!吸收量、排出量和骨骼分配量。钙三醇被认为是一种激素:当机体需要更多的钙的时候,钙三醇可以加强机体吸收钙的能力,抑制钙的排出。假如长期摄入大量钙,机体会丧失对钙三醇的调节能力,永久或暂时打乱钙吸收和排出的调节能力。以此方式毁掉这种调节机制是造成绝经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一种原因。处在这种生理阶段的妇女必须增强对钙的利用效率,非凡是假如他们继续进食动物蛋白比例比较高的膳食。长期大量地滥用某种物质,身体就会丧失了对这种物质利用效率的精细调节能力,这是生物学的一种铁律。</p>


  图10.3 不回国家或地区髋骨骨折发生率与钙摄入量的关联关系</p>


<img alt="" width="450" height="375" src="http://www.chinavegan.com/userfiles/2011-05-19/103.JPG.jpg" /></p>


  根据这些结果,过量摄入动物蛋白和钙会增加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似乎完全是有理的。不幸的是,奶制品是唯一富含这两种营养素的食品。赫斯特德教授根据其丰富的钙研究经验,在1986年的一篇论文中这样总结道:&ldquo;&hellip;&hellip;奶制品和钙摄入水平比较高的人群中髋骨骨折的发生率也比较高。&rdquo;</p>


  多年以后,奶制品行业仍然在建议我们多摄入奶产品,以增加骨骼和和牙齿的强度。在这一研究领域内有大量枝节横生、观点各异、布满争议的研究结果,让人们困惑。当然,问题的要害在于这个行业有着巨额的利润。</p>


  关于骨质疏松症的争论,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多数都会围绕着研究工作的细节展开。下文中你就会看到,细节中暗藏玄机,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骨矿物质密度。</p>


  许多科学都研究过膳食和生活方式因素是如何影响骨矿物质密度的。BMD是检查骨密度的一种指标,经常用于诊断骨骼的健康程度。假如你的骨密度低于某个水平,你就有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也就是说,骨密度越低,发生骨折的危险就越大。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有很多非常令人迷惑的争议之处。例如:</p>


  ●高BMD会使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升高。</p>


  ●高BMD与乳腺癌发病危险较高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


  ●尽管高BMD与乳腺癌发病危险较高和骨质疏松发病危险减少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但是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症倾向于集中在同一地区发病,甚至在同一个体中发病。</p>


  ●骨质丢失速率关乎总BMD。</p>


  ●世界上有些地区,总骨质值、骨矿物质密度或骨矿物质含量的检测值都比西方国家低,但是这些地区的骨折发生率也较西方国家更低,违反了我们对&ldquo;强壮骨骼&rdquo;的理解。</p>


  ●肥胖与BMD数值比较高有关联关系,但是世界上肥胖率比较高的地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比较高。</p>


  &ldquo;BMD值是骨质疏松症的可靠指征&rdquo;这个概念是有问题的。相比之下,一个更好的指示因子应该是膳食中动物蛋白质与植物蛋白质的比值。比值越高,骨质疏松症发病危险越大。你猜怎么着?BMD值与这个比值之间并没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


  很明显,文献中提供的证据对传统的有关动物食物、奶制品和骨矿物质密度的种种理论提出了置疑。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我提出如下使骨质疏松症发病危险降至最低极限度的建议:</p>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多走楼梯,少乘电梯,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定期游泳、做瑜伽,或其他有氧运动,买一副哑铃,时而练习。参加一项体育运动或加入一个从事锻炼活动的社团。可以选择的活动良多、而且也都很有意思。你的感觉会更好,你的骨骼也会更健康。</p>


  ●多吃各种各样纯到然素食,少吃动物性食物,包括奶制品。含钙丰富的植物很多,例如豆类食品和叶类蔬菜。只要尽量少吃精制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甜食、糖果、意大利面和白面包,你就不会缺钙。</p>


  ●尽量少吃盐。少吃各种过度加工和包装的食品,这些食品合盐量太高。有证据表明,过量摄入盐对身体有害。</p>

Antony17 发表于 2011-6-14 01:58

随缘最好

自由2004 发表于 2012-2-15 08:52

帮顶一下楼主,请高手看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连载 (26)- 富贵病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