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前贤 发表于 2011-7-22 22:42

蔬菜“催熟剂”使用泛滥 尚无相关检测指标

  </p>


<img border="0" alt="" width="450" height="303" src="http://www.chinavegan.com/userfiles/2011-07-18/20110718_2036125424.jpg" /></p>


乙烯利&ldquo;催熟剂&rdquo;</p>


  因利益驱动,全国多地蔬菜&ldquo;催熟剂&rdquo;使用泛滥,一些蔬菜尚未成熟便被抹上&ldquo;催熟剂&rdquo;,提前上了百姓的饭桌。&ldquo;催熟剂&rdquo;含量超标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我国尚无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p>


  外表红彤彤的西红柿,捏起来硬邦邦的,切开后籽是绿的,吃起来像是没长熟;黄瓜通身碧绿带刺,&ldquo;身板&rdquo;笔直,顶上还有一朵小黄花&hellip;&hellip;这些外表诱人但似乎有些&ldquo;异常&rdquo;的蔬菜,在各地菜场并不少见。</p>


  新华社&ldquo;新华视点&rdquo;记者连日来在山东、安徽、江苏等地调查发现,这些蔬菜不少是在还没有成熟时被抹上&ldquo;催熟剂&rdquo;,提前上市,进入百姓餐桌的。令人担忧的是,催熟剂是否可以随意使用,到底有没有害,有关部门竟给不出明确说法。</p>


  <strong>催熟剂成&ldquo;法宝&rdquo;</strong></p>


  蔬菜难逃&ldquo;一抹&rdquo;</p>


  西红柿&ldquo;一抹&rdquo;就变红&mdash;&mdash;&ldquo;现在市场卖的西红柿,别看外皮是红色的,切开后籽却是绿色的,捏起来还硬邦邦的,搞不清是熟的还是生的。&rdquo;安徽合肥的徐女士说起西红柿时有点纳闷。</p>


  安徽省最大的&ldquo;菜篮子&rdquo;&mdash;&mdash;合肥周谷堆蔬菜批发市场,接受采访的多位菜贩坦承,为提前上市、增加效益,很多菜农在蔬菜未成熟时,使用一种叫&ldquo;乙烯利&rdquo;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来加速蔬菜成熟。</p>


  安徽菜农马大爷说,使用了植物&ldquo;激素&rdquo;,一般瓜身会变直变粗,顶花色泽鲜艳不易脱落,刺细长扎手。而正常成熟的黄瓜,顶花会枯萎、自然脱落,外形比较弯、个头也不大。</p>


  记者在山东、安徽等地一些农资市场了解到,几乎每家门店都出售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销路很好,&ldquo;谁家大棚不用这个?几乎是100%用!&rdquo;</p>


  &ldquo;催熟剂&rdquo;大行其道是利益驱动所致。</p>


  <strong>&ldquo;催熟剂&rdquo;为何能大行其道?</strong></p>


  业内人士表示,使用催熟技术是蔬菜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客观需要,但不规范使用则是许多利益的驱动。</p>


  一些菜农说,&ldquo;催熟蔬菜&rdquo;可以早上市,多赚钱。来自上海的孙姓菜农介绍说,使用催熟剂的目的就是提前上市,赢得价格优势。今年的市场行情比较好,西红柿的批发价卖到了1.8-2元/斤,相对于自然成熟的来说,催熟西红柿价格平均要高约0.8-1元/斤,按亩产3000斤西红柿计算,1亩地催熟西红柿能多赚3000元左右。</p>


  用了&ldquo;催熟剂&rdquo;后可以增加产量。江苏一位黄姓菜农对记者说,用不用&ldquo;催熟剂&rdquo;差别很大,正常长的黄瓜亩产5000斤左右,用了可以到8000斤,人家技术好的,亩产更高。</p>


  外观好看,卖得快也是原因之一。这位菜农说,用了&ldquo;催熟剂&rdquo;的黄瓜瓜色鲜嫩,比较好卖,大家都喜欢买。&ldquo;另外,保存期长,在菜场不用药的两三天就发软、很难卖掉,而用药的至少能保存五六天,瓜贩和超市都比较欢迎。&rdquo;安徽一姚姓菜农说,&ldquo;大家都用这个东西,你假如不用,价格没有竞争力,消费者不认可,自然就会被市场&lsquo;淘汰&rsquo;。&rdquo;</p>


  &ldquo;这个药剂很便宜,今年1亩地西红柿产量约3000斤,能卖5000多元钱,而药剂的成本也就在5块钱左右。&rdquo;一位菜农说。</p>


  &ldquo;拍脑袋&rdquo;抹催熟剂</p>


  <strong>有关部门无检测</strong></p>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朱世东说,催熟可以起到保障产品供给、抵御低温冻害等作用,应用范围比较广,在多种蔬果中使用。</p>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蔡建伟认为,在国家标准内合理使用&ldquo;乙烯利&rdquo;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可以的,但若超量、超标使用,导致蔬菜&ldquo;催熟剂&rdquo;含量超标,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p>


  然而,专家也表示,由于&ldquo;催熟剂&rdquo;的使用标准不健全,相关监管部门很难也很少去监控菜农是否规范使用&ldquo;催熟剂&rdquo;,因此,&ldquo;催熟蔬菜&rdquo;是否安全仍是一个&ldquo;谜团&rdquo;。</p>


  朱世东介绍,目前使用较多的&ldquo;催熟剂&rdquo;是乙烯利。按照国家规定,为了使部分果蔬果实早转色,答应在绿熟后期用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催熟。</p>


  根据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规定,乙烯利在番茄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不能超过2mg/kg。记者发现,该国标对于乙烯利的适用范围仅为番茄、热带及亚热带水果、棉籽三类食物。</p>


  但朱世东指出,当前使用乙烯利的蔬果很多,如西瓜。而根据目前的国家标准,西瓜使用乙烯利,从检测上看就&ldquo;无标可循&rdquo;,其安全性也就不确定。</p>


  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菜农使用&ldquo;催熟剂&rdquo;用法用量难以监控。&ldquo;这种&lsquo;催熟剂&rsquo;用多少都是根据经验。到底有没有毒害,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具体也没人来管。&rdquo;一些地方的菜农说,有了&ldquo;催熟剂&rdquo;,想让它什么时候红,它就什么时候红。假如想成熟快一点就把浓度配大一点,想迟成熟几天,就把浓度配低一点。</p>


  江苏南京市的黄姓菜农告诉记者,尽管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批发市场检查也比以前要严格,但主要查的是农药残留量,并没有检测激素类用药的情况。</p>


  一些基层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在&ldquo;无公害蔬菜&rdquo;的检测体系当中,没有&ldquo;催熟剂&rdquo;的相关检测指标,尚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因此无法判定植物激素的使用是否过量。这方面确实是盲点。据新华社</p>

晶凌 发表于 2011-7-24 00:42

帮顶!

blueyxq 发表于 2012-1-15 08:36

飘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蔬菜“催熟剂”使用泛滥 尚无相关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