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手记:生儿容易育人难(转)
生儿容易育人难——除了生命和爱,请给孩子福慧
前几天做了一期节目,讲述2011年3月,上海虹桥机场,一个24岁年轻人,拔刀刺了一位中年妇女9刀,这个青年人是留日五年的学生,被刺杀妇女是他的母亲。10月法院审理了这个案件,小伙子获刑三年,其母亲一再说,不要啊……故事到此结束,人们都指责孩子。孩子是有罪的,不可原谅的。可后面的真相是什么呢?
这个孩子,生活在一个普通人家,有个严厉的父亲,父亲望子成龙,在孩子中考时,让孩子去报考重点中学,结果孩子没有考上,父亲就让孩子读了贵族学校,之后,让他出国日本留学。在孩子成长的时期,父亲就是给以高压。高压产生的不是信心,而是懦弱和敏感。母亲呢,就用物质补偿孩子。孩子,这个后来的凶手,19岁出国,在姑妈家住了三个月,仅仅三个月,就自己租房子住了。
我们以为的亲戚,请记住,在我们送孩子去投靠时,因为很多原因,是靠不住的,就算生活可以帮衬,可是孩子的思想是没有依靠的。这时,其父母由于长期感情不和,离婚了。这个家庭之所以敢把孩子送去留学,和很多把孩子送去国外读书的家庭一样,是因为有一些经济基础,他们的基础是,拆迁老房子时有笔补偿费。可是这笔钱在父亲手上,其父亲已经去美国打工了。这个孩子的母亲没有告诉儿子真实情况。儿子就一直以为母亲有钱。他的母亲是如何的情况呢?在缝纫厂上班,工资很低,为了省钱,不吃肉,不坐地铁,住在娘家,镜头里,很瘦弱。留学=流血,流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一般国外大学,一年生活费学费在人民币20万元左右。母亲没有能力负担,可是不和儿子说清楚真相。母子一直为学费问题别扭。
这个儿子,不要理解为富家子弟,他没有奢侈生活,他在日本一直打工的,可是,他的性格很内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渐渐孤独中产生幻听,觉得有人要害他。他回国时,母亲已经发现这个异常,可是没有重视。最后,孩子在日本不停搬家,严重幻听,直到住进昂贵的有保安的公寓才觉得安全。他的生活没有着落了,回家向母亲要钱。回家路上,他带着刀,因为他觉得有人跟踪他。于是,机场见到接机的母亲,母亲说不给他钱了,他拔出了刀。
我在节目结尾,写了这样的口播:
观众朋友们,我想问问,沟通真的这么难吗?孩子出国后,在全新的环境,父母了解他的思想和境况吗?父母离异了,孩子了解家庭的变化吗?自己的孩子,真的适合出国吗?现在出国留学很热,家长到底是为什么把孩子送出国,是为孩子的前途还是自己的面子?也许是为了爱。可是几个人真的明白爱的含义?佛经说我们的世界是娑婆世界,所谓娑婆也叫堪忍世界,不堪忍受的意思。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世界是由于爱而产生的。那么,我们,明白什么是爱吗?爱是十受。忍受,承受,接受,受苦,受气,受穷,受难。受了不能受还是要受。这个就是爱。所有的受,一个家庭,要一起扛,才扛得起一片蓝天。
故事说完了。
我想说的才开头。下面的是节目里不能说的,却是最重要的。我的博友们,很多是我的同龄人,我们为人父母,到底可以给孩子什么?
生命,教育,钱财,祝福,这些也许就是父母能给予的。
其实远远不够。因为这些,很薄弱。
换个话题。
您的孩子从小到大,是否听话?是否不操心?学习如何?将来您对他(她)的期待是什么?
很听话的孩子,其实很黏,不大方,人生机会不多。不操心的孩子,也许是闷闹,只是您不所知道,一旦闯祸就不得了。至于学习,我们知道,有的孩子从小一直上各种补习班,貌似用功,其实越往上越没有后劲。那么,有几位家长知道,孩子的学习和将来的人生,到底什么在起作用?
请您回答:
1, 孩子的智商。
2, 孩子自己的努力。
3, 父母的遗传基因。
4, 父母的能力和财富。
5, 学校的教育和环境。
6, ……
正确答案是:
以上综合起来占50%。另外50%取决于父母和祖上的积德。请记住,这个是真理!!!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何一些农村孩子学习很好,以后的工作生活也很好。这些孩子前50%基本占不到,可是他们的祖上为他们积德了。可以去排查,他们的祖上一定有善人。还有的孩子,前50%很好,可是学习不好,品行不好,其实一定要知道,不是他们不想学好,是他们的祖上没有给他们积累福报。
如果作为家长,您知道这个规律,那么您可以为孩子改命的。一些家长很在乎孩子的名字,其实名字没有多少意义,改名不如改命。
如果您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疾病,请注意,这个孩子是业障很重的,他是来还债的,他的人生注定有磨难。那么,请您,为他读诵《地藏经》,并定期为他放生。只要您坚持,他的情况会好转。
如果您的孩子,从小聪明但是不在正处,性格特别倔强,他将来可能自己害了自己。这个孩子祖上福报不够。您的祖上,包括您自己,是否做过杀人越货的买卖或杀生行业比如屠夫餐馆,做生意中是否欺蒙拐骗?忏悔,放生吧。
如果您的孩子,小升初,中考或高考失利,不是他不用功,也不是什么孩子不开窍,老师不好等,请知道,孩子的福报在这个时节已经用完了,作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您,快为孩子行善积德吧。心中的贪婪嗔恨放下一些,对别人关心一些,学会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欢喜心布施。
孩子,我们不仅仅给他生命,还要帮助他圆满他的慧命。这些做法,值得您采用:
每天让孩子布施他的零用钱的一元钱或一角钱,每个月用这个钱,带他去放生。
常带领孩子读诵一些简单的佛经,还有中国古典书籍,给孩子一个好的气场。
每天至少10分钟,和孩子聊心,把自己的快乐喜悦不愉快和孩子分享,也分享他的。
孝敬老人,不要分娘家婆家谁好谁不好。不在别人背后说坏话,尽力帮助别人,不要吝惜钱财,不要在乎吃亏,做个真诚的人,这些,就是孩子的榜样。
还有,请每天对孩子说一声,我爱你。并告诉他,但是我更爱我自己。做为你的父母亲,我爱自己就是爱你,因为我好你才好。同样,你爱谁,就要先爱自己。
是不是一起看看蓝天?是不是一起看看大海?是不是一起在高楼上对着窗外喊喊,喊出我爱你。这些,我觉得,是真正的亲子游戏,不需要专家指点。是不是一起去社区看看孤寡老人,是不是一起去捐款捐书给贫困孩子,是不是自觉把每张废纸扔进垃圾桶,把每餐碗底的饭吃干净,这些就是积福。
并请记住,无论孩子在不在场,请用骄傲的口气说他,他无论如何调皮,总有一两样优点,表扬他的优点,你会发现他的优点越来越多。同时,给他一个权力,哪怕他还很小,给他为自己负责的权利,他可以不做作业如果他想玩乐,可以的,甚至可以不睡觉看电视到深夜,只是他要自己去面对老师。他还可以吃他爱的东西,只是吃坏肚子不可以找父母去医院。他还可以每年支配一笔钱自己购买自己的衣服,只是超支了不可以再追加,冷就自己冷。是的,这是我对儿子的教育。我对外只说孩子的优点,无论他是否听到,天,听得到,这些良好信息,天道一定回馈到他行为上。他的缺点,我们私下讨论。规定他每天必须拿一元钱捐功德,带他看到他的小小布施让那些小生命得到自由时的快乐,让他知道敬畏生命。
这些事情,做起来举手之劳,可是意义深远。
朋友们请记住,孩子,任何孩子的头三年,母亲很重要,怀孕到孩子两岁,母亲的行为将决定孩子的语言和思维。不要做那个什么什么的事业女强人,您的事业再轰轰烈烈不如这三年给孩子人格的塑造重要。
孩子上小学的头三个月,父亲很重要,父亲的陪伴将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何最好是父亲?因为孩子的智力和意志力将由父亲决定。一些男人用事业用应酬做借口,甚至其实在外面花天酒地小三二奶,他们错过的,是一个给他们安心晚年的三个月,将来这个孩子会成为他们的祖宗,要糟蹋他们的一个建设银行了。
最关键的是,请给孩子信仰的方向。他将来是否信仰,没有关系,一切随缘,但是,有信仰的家庭是和谐的家庭,有信仰的人是善良的人。善良的人,才是命好的人。
谁不希望自己孩子成为命好的人呢?
心好命就好。
所以,请今天,现在,拿出一张纸,和孩子一起,写上这样的话:
我(孩子名字),决定从今天起,每天(或每个月)布施我的零花钱(多少钱)用于放生,一直到我工作。将来我工作后,每个月我将拿出薪资收入的%(一般大德建议是3%)用于放生(或慈善)。做这些不是为求自己得到好处,只是为报答天地和父母老师的恩,为自己生生世世的罪业忏悔。
签名:(孩子自己签名)
如果孩子小,不需要讲道理,规定他做就是了,等他长大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习惯是行善,他的福报相当大。如果他年纪大了,可以讲道理给他听。顺从父母的孩子不会异议。顺从就是儿女修的第一福报。
这个,不是如是我闻自创。请明白,这个是改命的功课,出于菩萨学处。是菩萨给以众生的教诲。可惜很少人知道。就算有缘看到,信吗?愿意做吗?很多人回答是“不”。这个就是我们生活中大富贵的人少的原因。我们本来可以给自己子孙积福,可是我们的“我见”“浊见”阻止我们自己向智慧靠近。看,我们自己都不智慧,如何希望子孙是人上人呢?别说人上人,就是学习优异,就是毕业找到好工作,这些心愿,菩萨其实给我们道路了,可是,我们几个人愿意相信?不信不是说您比菩萨高明,只是说您实在很愚昧,您家祖上到您都还没有福报知道菩萨学处,从而改写家运。
学佛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学佛第一目的就是做人中最优秀的人,得到大家都想得到的功名利禄。自古学佛有法的人,是人中龙杰。古代学佛有修为的人被称为善人,居士,是尊敬的称谓。现在我们学佛,就要学出样子,给大家看到,我们是成功的,包括做父母也是优异的。
教育,绝不是方法问题,不要以为考试成绩就是父母的教育,不要以为学校名次是父母荣耀。孩子成年后家道是否兴旺,才是教育的果报。教育,比方法重要的是修心。教育起步在孩子幼儿时期,回报在父母老年。
自古佛门出孝子,自古孝子得富贵。
生儿容易,育人难。除了生命和爱,请,做父母的您,给孩子福慧的修行功课,带领孩子坚持,无论您是否信佛学佛,学善不会是错,您只要愿意尝试,孩子很快,真的很快,回报您的将出乎您意料!
比如我们就用这个学期做实验,马上开学了,您用一个学期向菩萨学处学习,这个学期完,您会知道,如是我闻的文字,每个字是和大家分享幸福和喜悦的。绝不妄语。
那时,您一定会回来告诉我,幸好,您读到这篇文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