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六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交友 discuz
查看: 942|回复: 1
收起左侧

《易经》的学习和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30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易经》的学习和应用

由于《易经》的文字用文言古文,人们在学习中常为之而困惑,难以弄懂,望而却步。有许多人学了好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得其要其法。这主要是不明易经之理,没有一个好的启蒙老师,指点迷津。其实易经是很好学的,极易掌握。它本身有一个原则即“简易”的定律。人们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花了16年时间,充其只学到一个立足社会谋生的知识本领,还不精,更多的知识还旁及不到。而易经的知识博大无涯,若要全面掌握精通尚无其人,但作为一般的学习和运用,只要得法是能较快领会掌握的。
《易经》系辞第一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为乎其中。”宇宙的功能法则是很容易懂的,最高的道理亦是最平凡的,它时时渗入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易知简能”。“天、地、人”三才,不管天地怎样旋转颠倒,人总是立于其中,在一个卦中,中间那一爻为人爻永远居中,上下爻则是天地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顶天立地”一词的来由。日月的交替,太阳下去月亮升起,四季的变化,冬寒夏热等等自然法则有谁不知?这些就是《易经》说的宇宙法则,多好明白!伏羲辨阴阳,画八卦,黄帝作甲子,分三元,河出图,洛出书,而理数的气运,遂生成为天地万事万物,一切人和事都不能超出它的范围。真懂《易经》,最高深的数理都会成为最简化的运算。
历来学习易经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义理派,从哲学的观点来研究,偏重于人文哲学,自身的修身安命,主张“善易者不占”。另一种态度是象数派,偏重于心灵玄秘,探赜索隐,各种术数占卜预测。后人执象数而弃义理,只求占卜运作黯熟,不明白显验的道理,不求灵准,这是江湖术士之流等下之辈,失去了古人作易的本旨,必将落入“其蔽也贱”的后果。而另一些人扫象而只言意,只作千篇义理,不解一事只真谛,在是环佩游说之士,钓誉之流,也明显地违背了易经“洁净精微”的精神。古人言“善易者不占”是说通了易经的人,自然明白事物的发展,用不着再去占卜就知道事物的结果。不学习明了易经义理者,思维狭小,引易经走进占卜的小胡同,导致这颗真理的明珠黯然无光,成为晦涩枯燥、神秘玄虚的书。在易经的学习上决不可再分什么义理派、象数派,二者本同出一源,各学习者应重道修身,学以致用。历史上真正学有所成建功立业的易学名家,既是学者又是大师深通易理又善占卜运作,如诸葛亮、刘泊温、邵康节等人。
圣人作易,是“仰视天文,俯察地理”,根源直截分明,不费辞说。六十四卦全是依照天理自然排出来的,依本画元,没有借助于智力。“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天下之象。”因此在学易过程中不要为文字所困惑。首先在思想上为自己设下难关,曲解了易的本意,去“高推圣境”。把易塑造得太高太呆板了,认为深不可测,高不可攀。易就是那么简单,天人合一就是那么平凡。只要自己在学习中多动脑子,日常多留意观察,将义理与日常实践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局限于经文字义,去观察八卦符号的象,也会明白许多。到时会说:“啊,原来是这么平凡普通的学问!”
太极八卦图是全宇宙总规律的图像描述,河图洛书是全宇宙总规律的数学方面的描写。要想较快的学习掌握易学,首先必须用心领会太极八卦图和河图洛书理数,彻底弄明白阴阳转换,数的生成变化。道通,则百事通;道不通,则百事不通。大道犹如航路、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它们一畅通,则县市镇乡之路必然也随之而通了。学易需要有个 非常冷静的头脑,非常精密的思想。应改变常规思维方法,不要受头脑中原有知识框架的拘谨束缚,彻底放开思路。“受静笃,致虚极”,虚空之器才多盛物。学易,其要不过识阴阳互藏之精,盗其机而用之。举其要,则惟简惟易,迷其宗,则愈繁愈难,唯能得象忘言,不在泥文执象,求之理与心融,文从意顺。天亦一太极,人亦太极。天心,人心合一,心心相印,自然心有灵犀一点通。
伏羲作的八卦是图画,用极简单的阴阳符号组成。文字是文王、周公、孔子加上去的。在学习中一定要弄通卦象及各卦名称所含的直觉意思。世界上为什么绘画雕塑很珍贵,因为它给的是直观认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用文字语言来表达的,都加了表述者主观的认识,走了样。伏羲伟大的此举,留给后人的只是图画卦。常言:“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关键在一个“真”字。世上对易的解释集注,易术传本纷杂繁多,流传有误,言说不一者多。学者对错难分,有时看杂了还要走弯路。在学习的书本选择上应该要慎重,能得明师指导更好。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实际应用经验后,应花一点时间再回过头来好好读一读《易经》中的经和传等,若能研读一下老子的五千余字的“道德经”和佛学中206个字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更有助益。可以说这二本经文是对《易经》最好的注释,读后对《易经》的领会有一个突破性的飞跃。古人言“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若读的是废书,没有用的书,则误了一生,还不如精通、读通一本好书—《易经》。在当今信息时代进行学习交流比古人要方便得多。易学发展离不开阳性实证科学知识基础,从不反对现代科技真理。现代科技真理本来就统筹于易学法则范围。现代科学发展不但不排斥易经,反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和理解力,并为易学的使用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这完全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易学与现代科技知识阴阳互根互补的原则。
易经所言的宇宙自然和人事法则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处处遇到,随时用到,与我们不远离,关键是烟雨蒙蒙,不识庐山真面目,戳破了中间隔的那层薄纸,就立即明白了。太极图在思维上给人们的启发是阴阳交变,绝对没有僵死的思维模式和教条,绝对不是排坐次的固定不变。易的法则变动大,随意性大。它决不是如实证科学有条固定的定律,一个公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就计算出来了。在易学中一加一等于任意数,可等于0,一个阴鱼加一个阳鱼等于一个太极图圆圈;它可等于一,夫妻结合组成一个家庭;它也可以等于三,夫妻结合后生了一个小孩,为三口之家……宇宙间事物万花纷杂,不能用机械的手段和方法去了解它,只能用高度概括抽象的方法来把握它。如以呆板的头脑认定一个固定的法则去学,就不易懂了。因为万物是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产生出来的。如果说活学活用的方法,用在学易上是最恰当不过的。易是活的。尽管懂了它的这些法则,若被它拘禁住,这又违反了变易的原则。“发无定法”,要不拘古法,大胆创造,先人能自成体系,自创一法,我们又为什么不可以呢?我在学易中将“先天易数”预测术中的事名、序号、查法全改了,很适用今时之用。在“梅花易数”的基础上悟创了“八卦象数预测法”,并独自创出了一种“用姓名、排八卦、测人生”的预测新方法,完全不同于流行的“姓名学”,所含信息量大,直观、快速、准确。方法是人创造的,古人能创造,我们同样可以创造。大家都沿着老路走,学术还能发展吗?社会还能前进吗?“为道也屡迁”。要知道跟着宇宙法则变,不变是没有用的。易经的法则是“变动不居”的,决不会呆板的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大家都熟知古代“刻舟求剑”的寓言,我们不少墨守陈规的人不正在犯着这种错误吗?现代科学也是如此。以前计算机用电子管,一台机子占用了一幢楼。后改用晶体管,只占一间房。现在用集成电路则小到可以一人提着走或装在口袋里,成本低、方便、信息量又大。易经的法则就是这样,一切都在变,又复杂变简单,又繁难变容易,“返朴归真”,“返朴归初”,向着事物的本源靠拢。高产的杂交水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来的水稻在产量提高上达到了一个极值,再要增产已很困难了,科学家袁隆平则返回去找原本野生稻,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在学易时,不论怎样变,但决不可离开易的基本法则,就如培育高产杂交水稻,只能找原生水稻,不能用小麦、高粱、玉米一样。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与以居之,仁以行之”。学习的知识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向古人学,向今人学,向先于我者学,向后于我者学,向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学。宇宙之法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善学者,时时处处可以学到知识。要尊敬先人,尊敬老师,但决不能崇拜迷信。多交流多实践,多思考多分辨。有人想给我当学生,由于自己初入易道,才疏学浅,不敢妄为人师贻误他人。另外的更重要的理由是,作为我的学生的人,今后应该必须成为我的老师的人才可以,不然我们只能作为同道学友。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补原理。“大匠诲人以规矩”,善教的好老师在教授时应采取深入浅出,由表及里,用极普通的口语举手可拾的例子,启迪开悟于谈笑之中,循循善诱,讲大道大法,指导思维。善学者应选通大道、明易理、学思路、开悟性,结合所见所闻多一招一式的练,方可事半功倍。不习大法只求一卦一命的破解,非善为也。
易学是高深的。要真的把它变成有用的,必须做到实用。只专注文辞的考证,空言泛泛之词,花了大量时间,收效甚微或无所得,这种作法还是留作个别专业学者进行吧。没有做到实用,还是抽象化的沉埋在故纸堆里,钻牛角尖,没有价值。“学以致用”,学习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易学者应是一个理论基础知识牢固,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预测技法精巧的先知,即既是学者又是预测大师,先知先觉,德高道高。学习和运用时要放弃门户之见,派别之争,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要保守,各人将自己的心得,成果都奉献出来,易学整体水平则会前进一大步。不要故步自封,自以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就会象《剥》卦一样一阳爻在上,处在极为,随时都有跌倒的危险。应象《复》卦那样一阳爻在下处在小学生位置,永远初兴进取。要如《萃》卦,集天地众美于一身,得天下之大成;要有《震》的勤思,《离》的光明,二者结合起来得《丰》卦,大有收获;若如《坎》,则满而外溢,损而有险。学易者,心要明澈,心明则性灵,无量而广大畜,容得下整个宇宙,一切在心,用心去悟,去静思。“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感而遂通后,易之道,易之术则可“不行而至,不疾而速”得矣。
易经的学习和运用,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是一件非常容易而且令人愉快的事。
发表于 2015-5-18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专业六爻论坛 手机起卦排盘系统

GMT+8, 2024-6-11 03:30 , Processed in 0.041552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