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前贤 发表于 2010-11-27 21:25

<IMG height=100 src="/pic/sheng-2.gif" width=100 border=0>金文</P>








<IMG height=100 src="/pic/sheng-1.gif" width=100 border=0>小篆</P>
























<IMG height=100 src="/pic/sheng-3.gif" width=100 border=0>隶书</P>








<IMG height=100 src="/pic/sheng-4.gif" width=100 border=0>楷书</P>








<IMG height=100 src="/pic/sheng-5.gif" width=100 border=0>草书</P>




























会意,形声字 </P>




解:小篆「圣」字从「耳」从「呈」。呈之本义作「通」解,乃指于事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之称。 </P>




《白虎通》谓:圣者,通也;闻声知情,故曰圣也。 </P>




朱骏声氏谓:耳顺谓之顺,故从耳。 </P>




又圣者挺立于世,无不精通事理、通达万物之情,故其能大公无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故曰圣。 </P>




其义有:</P>




博通事理曰圣。《尚书·洪范》:传曰:于事无不通谓之圣。 </P>




道德修养造乎极地者曰圣。如:至圣、宗圣、亚圣……等等。 </P>




尊称皇帝的。如圣旨、圣驾。 </P>




至高无上的。如圣人、圣者。《管子·内业篇》谓: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P>




精通曰圣。如: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 </P>




古人道:读书志在成圣作贤。因为读书能识理、能明辨是非、能变化气质、能克制自己不造罪业。故圣凡之别唯在「觉」 「迷」之间而已!何况人生苦短,生命中能清楚的自我掌舵,作个明白的人,确实不易;唯向圣贤学习,亲近仁德之人,契于心,融于行,才能真正做一个通达事理之人。 </P>

<center>

</center>

stsit 发表于 2011-2-15 00:36

帮顶一下楼主,请高手看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