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招自然養生告別暑熱
连日来的高温,提醒大家出门一定要注重防晒、防中暑,及补充水份;提供您五招自然养生疗法,离别暑热:</p>一、<strong>饮食清淡多喝水</strong></p>
</p>
<img border="0" alt="" width="380" height="384" src="http://www.chinavegan.com/userfiles/2011-07-05/20110705_1943382088.jpg" />
</p>
夏季心烦、脾胃停滞,轻易产生肠胃不消化、胀气、食慾不振等,现在起应避免肥腻的食物,改由新鲜、清淡饮食取代。</p>
乳製食物、过多盐分和油脂的油炸食物,并不适合在夏天食用,郭忠祯医师表示。对老人及小孩,不易消化的糯米也要适可而止。</p>
一天至少饮用2000㏄的开水,可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p>
习惯饮用咖啡、茶等饮料的人,需要补充更多的开水来平衡,因为咖啡因利尿、消耗水分,轻易造成脱水现象。</p>
食物方面,莲藕、莲子安神,百合养肺,都适合入菜。木耳、扁豆及传统豆腐、芹菜有降火功效,也是夏季菜餚佳品。辛辣食物如葱、姜、蒜等不宜大量食用,以免造成肠胃负担。</p>
二、<strong>清晨早起,午后小睡</strong></p>
夏天万物滋长,是一年中最适合滋养阳气的时候,加上昼长夜短、气候闷热,微凉的清晨五、六点是最好的起床时机。迎着阳光做运动,一方面唿吸新鲜空气,另外也可加强新陈代谢。</p>
正午天气炎热,老人、小孩最好可以午睡1~2小时,补充晨起的体力。</p>
夏天可以晚睡一点,但不要熬夜。中医认为,晚上11~1点主肝臟经络,在11点以前入睡,肝臟才会得到保健。假如熬夜,肝臟未获适当休息,便产生「阴虚」的情形,比如火气大、口乾舌燥等,白天也会昏昏欲睡,精神不济。</p>
叁、<strong>预防暑热及感冒</strong></p>
夏季湿闷,保持室内通风极为重要。门窗紧闭,湿气滞留室内,不易排汗,加上办公室内活动少、产热多,室内中暑的情形很常见。</p>
「尤其是流汗吹风造成的伤寒型感冒,」郭忠祯医师提到夏日就诊患者的最大问题。从户外喘嘘嘘、汗流浃背的进入冷气房吹风,气虚加上冷气侵入,轻易引起感冒、高烧。</p>
医师建议,最好随时準备一条毛巾,将汗拭乾再进入室内。且室内与室外的温差不要过大。</p>
另外,可以準备一些自製的抗暑热饮料。</p>
比如五汁饮:将生莲藕、水梨、荸荠、西瓜,鲜生地打成果汁饮用,叁餐饭前喝一些;或是冬瓜连皮、新鲜荷叶、西瓜连皮,红豆、扁豆及葛根一齐煮汤,也是消暑凉方,郭忠祯医师建议。</p>
劳动力强,体力透支的人,夏季可饮用党蔘、麦门冬各3钱,五味子1钱泡热水的生脉饮,帮忙去暑。</p>
酸梅汤、山渣、乌梅、甘草、洛神花等则有生津止渴作用。</p>
出外旅游,感觉快要中暑时,可以按压手掌上的合谷穴、手肘的曲池穴或两耳往上交会至头顶的百会穴,「可以帮助疏散热,」郭忠祯医师按压着手肘的穴道示範。</p>
碰到有人昏迷不醒时,可以用手指掐鼻与唇中间的人中穴位,或是用笔等尖物刺刺中指指甲尖端,刺激脑部神经传导,使患者清醒。</p>
东南亚旅游时,台湾导游常会运用「刮痧」帮游客解决暑热引起的食慾不振,刮患者胸骨、颈部、肩膀或嵴椎,直至皮下出现青紫瘀斑的刮痧法,郭忠祯认为简易安全,对中暑确有缓解功效。</p>
四、<strong>调整运动时间</strong></p>
夏季不适合剧烈及长时间的户外运动。喜爱运动者应将运动时间调整为清晨和傍晚,气候较适宜。</p>
「但是清早刚起床,要避免太剧烈的运动,如有氧舞蹈等,造成心肺的负担,」郭忠祯提醒,清晨运动以缓慢的运动,如太极、慢走、元极舞等为佳。</p>
五、<strong>以静养心,去除烦闷</strong></p>
以中国传统医学而言,风暑湿热环境变化的「外火」,加上情绪变化的「内火」侵袭人体,就会造成生理机能失调,产生百病。</p>
按中国神医华陀的说法,世上唯有一药能治百病,那就是「静」。</p>
</p>
<img border="0" alt="" width="520" height="316" src="http://www.chinavegan.com/userfiles/2011-07-05/20110705_1944547071.jpg" />
</p>
「安静,自然能够熄火气,」室内闷热,身着长袖功夫装的李凤山,说起话来却仍一派平稳、悠閒。</p>
静坐、练气,观照自己的内心,是气功大师的消暑凉方。</p>
工作上的心态也要做调整—─心要稳,脚步要放慢。即便现在失业人口增加,人心惶惶,李凤山却有不同观点:「冷眼旁观,不要轻举妄动。」</p>
李凤山常劝告他的学生,按照天理四时循环来过生活及工作。春耕夏长,春天的耕耘已经足够,夏季便可以静观其变。「很多人总是不停在工作,希望可以多赚一点,永远都不会满足的,」李凤山嘆道。因为一直往前衝,个人的成就反而不易显现出来。不妨煺一步,看看自己做到哪裡,哪些地方还需要调整改进,这才是夏季的「长」,身心灵的重新定位。</p>
享受美好夏日</p>
研究发现,夏季因湿度、温度提高,轻易引起慢性病的发作。尤其六月正当季节交替,在中医裡是人体最虚弱的时候,因此非凡需要休养调息,为盛夏做準备。</p>
数千年来,老祖宗按照二十四节气变化,衍生二十四种对应的生活方式。只是现代人生活舒适便利,早已不知所谓「日出而作」的生命週期概念,远离自然的结果,不但忽略了四季的变化,也无法察觉身体对自然产生的反应。</p>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本身就蕴涵着春夏秋冬,」温文儒雅的长庚医院中医部副院长张恆鸿认为,结合了自然给人的讯息,让人去感觉四季,这是《黄帝内经》所讲的养生要点,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p>
离别潮湿严寒,夏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享受花园裡、菜园裡瓜果繁茂的丰富生命力;或是放一片马友友的「繁花似锦巴洛克」CD,让雀跃炫丽的大提琴,提振午后精神。</p>
中暑不担心</p>
一般中暑分为乾、湿两种,救急方法亦不同。</p>
一种为排汗功能失调,造成体温过高、皮肤乾、通红、头痛想吐,脉搏快而强,通常以老年人、小孩、身体较弱或糖尿病人最常见。</p>
救急法1:体温过高的中暑,通常病人身上是乾燥的,降低体温最重要。首先,先鬆开患者衣服,将一条吸水力强的毛巾或衣服裹在患者身上,让他躺下。之后,将大量冷水浇淋在患者身上,也可利用洒水器冲水,让患者体温降到摄氏38度左右,移入凉爽室内,若体温未降,应儘速送医。小孩中暑则可先按摩四肢及身体,再以冷水擦拭或冲拭身体,可避免周边血管过度收缩。</p>
热衰竭则刚好相反,是水分大量流失所致,比如大量出汗,却未补充足够水分。患者会有皮肤湿冷、虚脱、手脚冰冷等情形。</p>
救急法2:热衰竭患者血压低,应先将患者移到阴凉地方躺下,抬高腿部,头低脚高,让血液回留。</p>
患者若意识清醒,可以多喝含盐分的饮料,如运动饮料等,或是在1000cc水中加入1茶匙盐。此外,含钾高的水果如香蕉等,也可以帮助补充失去的水分及矿物质。</p>
热衰竭患者体温较低,因此不要喝冷水。</p>
另外,假如忽然碰到昏迷休克的患者,可以先按压患者人中部位,使患者清醒。</p> 帮顶一下楼主,请高手看看。 随缘最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