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六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交友 discuz
查看: 4012|回复: 15
收起左侧

化来老和尚《弘一大师文学集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5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戒嗔



凡夫之人,所执着我,是以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谓四大,即地、火、水、风。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痰唾精血属水大,出入呼吸属风大,周身暖气属火大。六尘缘影,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眼以色为缘,即色尘;耳以声为缘,即声尘;鼻以香为缘,即香尘;舌以味为缘,即味尘;身以触为缘,即触尘;意以法为缘,即法尘。众生即是四大六尘,执为身心二相,以为假我。有我就有人,因为人我纷扰,便起贪嗔,顺我即贪,远我即嗔。但一切事情转眼即过,而亦空无所得。看破了一切皆空,放得下处处自在。所以说原无我,为哪个贪嗔呢?
(一)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偈曰:
十方诸佛常见我    此人嗔恨多怨结
若求菩提又怀嗔    犹如蒸沙欲成饭

这是诸佛教导我们修行的最好方法,时时想佛在面前,坏事自然一点也不敢做,哪里还敢想呢?古人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就是这个意思。有十双眼睛看着我,有十双手指着我,我哪敢做坏事?做了,当时即被人抓住了。在佛的面前,自然不敢做坏事。

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了如指掌,诸佛作是念,为什么此人欲求菩提,而又生嗔恚及怨结呢?菩提和嗔恚怨结是势不两立的。有嗔恚怨结,就不要求菩提。要想求菩提,就要把嗔恚怨结洗刷得干干净净。要想求菩提,而对嗔恚怨结又舍不得去,那只能自欺欺人。所以佛说此愚痴人,以嗔恚故,于自苦恼不能解脱。自己不能解脱而能度别人,未免是笑话了。我们发愿求生西方,想与诸佛共聚一堂,就要以善为友,以恶为仇,近善而远恶,便一步一步地接近诸佛,往生便有分也。

(二)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经》)

离开了贪嗔嫉妒的心,自然能净心中的云翳,云散天清,水清月现。心清水月现,意净天无云。你到了什么境界,自然见其殊胜意境,如开天眼,自然能见天上天下一贯没有见到的种种奇特的殊胜现象,了知一切心境如幻而不执着。

偈曰:
但离贪与嫉    天清云翳除
长空万里碧    皓魄光自殊

(三)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为什么修行这么难呢?原因就是众生贪欲的缘故,嗜好其中的趣味,难以放舍,所以生死不断。故佛言:“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嗜好欲中的趣味,犹如养怨入丘冢,空空的冤枉受了很多辛苦。所以看破了,一日难留;放下了,何等自在!

偈曰:
看破身心乐    放下得自在
贪欲入生死    作茧自缠缚

(四)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我们这个身体是像电一样快速,大家也许不相信这话。往事回忆,历历在目,犹如昨日,而时间却过去几十年了。以前有一个人遇到一位仙人,谈了几句话,回到家中,已经几百年过去了。现在我们许多亲戚多已离开人世了,而从前与亲戚会遇的事,宛然犹如昨日,计算年代已久远了。所以人世如梦如幻,如露如电,类似乾闼城一样。乾闼婆城是幻现的,犹如海市蜃楼、沙漠幻景,都不是真实的。既然都不真实,又何苦放不下来,争什么人我是非,斤斤计较,争得面红耳赤,拳胸拍桌,恶口相伤,又何苦?

偈曰:
人生如梦幻    名利皆是空
李白捞水月    世人也为何

(五)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也就是说你起了嗔恨心,别人都不愿意接近你,你办事没有人配合,怎么能办起来呢?所以说百万障门开。宣化上人教化弟子,起初也是用训责的方式,后改为劝导,效果比训斥好,弟子都摄化于老人座前。柔和善导比呵斥更利于引人入胜。故上人曾说修行之初步就是不要发脾气。

(六)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上一偈说的世间法,若嗔心不除而修道法,则如破篮打水,漏船欲度,不仅不得成功,而且必堕恶道,与菩提大道相违,失之交臂也。有志的修行人可不慎乎?佛法以慈为根本,起嗔心即失慈心,故是失佛法的根本。又嗔心为恶道之种子,有嗔心必然堕恶道,法喜之乐自然谈不到,善心也不能发起,再则种种恶口都集聚在这里,嗔心恶口相互交织于一炉,怎能不堕落?

(七)原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凡夫外迷执身,妄取四大为自身相;内迷执心,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大若离,则心相不可得,因此身虚幻不实,犹如泡沫。诸佛证知诸法无我,身心清净,行法无碍,能够运无缘大慈,行平等大悲,施舍无吝。若能够明白一切法无我,贪嗔痴自然敛迹也。不过贪嗔痴三毒原是无始习气所染成,非一朝明白而顿舍初心,乃需要长期修练,磨光洗垢,才能入佛智海,心如止水,一片明镜,证无我之境。既了知无我,又有何嗔呢?

(八)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悭贪、嫉妒、我慢,鄙负习气,而自毁伤。(藕益大师)

琴棋书画诗酒,风花雪月,世人都爱之。但是做一个修道人,爱好风雅之事,则耽误道业与身心。古时有一位禅师,非常宝爱其钵。有一天入定,无常鬼来找他,找不到,问土地神。土地神说: “他非常宝爱这钵,你一敲钵他就出定了。”鬼听了即敲钵,果然禅师出定了。无常鬼逮住这个机会说: “禅师,你的寿命到了。”他知道这钵坏了事,于是马上把它敲碎,火速入定。无常鬼便拿他没办法了。所以真正修道人应该一切法皆舍,没有丝毫挂碍,一切法空,无我无人,平等一如,明镜当前,不可言喻。

偈曰:
盘踞心头是毒蛇    信心清净即实相
铁杵磨针非难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

(九)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藕益大师)

这几句话是修行的关键,若修行人能做到这样,修行的道路过半矣。宣公常教导人说: “眼睛要瞎,耳朵要聋”,也就是这个意思。所谓的眼睛要瞎,不是真的要眼睛瞎,而是不要老是看人的缺点,不看自己的缺点。六祖偈曰: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即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偈曰:
修行如撑上滩舟    暂歇篙时便下流
若不乘此勤努力    何时撑得上滩头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知苦  厌离苦


(一)汝今亦可自厌生老病死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佛说无量寿经》)

这句话是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开示娑婆世界的实相,亦是古来大德常常提醒众生的警策,教导我们要厌离生死老病的痛苦。生活在世,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时时变幻侵袭我们,使我们无法自在,所以要厌离娑婆,求生极乐,这叫欣厌二法。能厌离这个世界,自然不被这个世界一些幻相所迷住,也就不生一点留恋之心。有留恋就是往生的障碍,没有留恋则洒脱自在。印公所谓撩起便行,阿谁无分。恶露是说我们的身体是冤家,是毒蛇,如恶露不净,是虚幻不实,故无可乐也。

偈曰:
戎马倥偬功敛迹    白头宿鸟暮归林
人生百岁空回首    彼岸同登入化城

(二)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等如猬毛。(西斋禅师)

前一偈是说娑婆世界苦,令我们生厌离心。这一偈更强调此娑婆世界之苦多如猬毛,激发确切厌离深心。刺猬身上的毛多如钢针一样,在人看起来可恶可厌,但它却安之如饴,为何呢?这是业力使然。如饿鬼腹大如山,咽小如针,整天、整年、整劫没有饱腹的时候。我们厌离娑婆,应该时时刻刻把痛苦摆在眼前,如囚出狱,永远不想再回牢一样。对娑婆厌离愈深,对极乐的欣愿才愈真切。有十分的厌离,才有十分的真诚。如念念不忘娑婆世界的俗事,丢不开舍不得,而求往生西方,不啻纸上谈兵罢了,因为没有真心啊!

偈曰:
修行全凭信愿真    纸上谈兵空费力
多如猬毛娑婆苦    问君何苦不厌离

(三)于此土声色诸境,做地狱想,做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做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什禅师)

耳听为声,眼见为色,于此娑婆世界所有的一切生活环境,作地狱想,火宅想。根据《地藏经》说,人死之后,先度第一重海,这海的水都是沸汤,“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趋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以上才是地狱的边缘,入地狱里,更有火柱、油锅、千刀山等,无量无边,如《地藏经》上说的: “阎浮提东方有山,号曰铁围,其山黑邃,无日月光。有大地狱,号极无间;又有地狱,名大阿鼻……”等等无量无边。如堕地狱,永难出期。有人说: “我没做过坏事,干嘛要作地狱想?”古语云: “常在江边走,难免不失足。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如作地狱想,对娑婆世界的一些乐境,心即不贪不染,净缘则增加一分。去染心、成净心,才与西方的道路靠近。若心不清净,整天想人我是非,净因如何能成?元优昙禅师曾说: “萎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成男作女历千遍,带角披毛历万端。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珍宝饮食男女衣服等,是此世界之业缘,能使众生贪恋不舍,难断尘缘,使自己拔不开,实在是人生的枷锁,因此应对贪爱之境作苦具想、脓血想、铁皮想,渐渐离贪,如弃蔽屣。

(四)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娑婆世界一劫,西方极乐世界一天,一小劫是十三万九千六百年,只此一点已经是不可思议了。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寿命无量,一天的寿命已经是娑婆世界的无量年数,何况生西之后寿命无量。彼土之乐,此土望尘莫及。西方世界,黄金为地,四边阶道,皆以七宝庄严化成,又有八功德水、莲花化生等之殊胜,我能不求生吗?故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如何得生,根据观经上说:一者深心,二者至诚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国。

偈曰:
念念真诚念念通    默默感应默默中
直至山穷水尽处    逍遥法界任西东(宣化上人)

(五)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五浊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即以娑婆世界的观点来说,即是刀兵浊,每过几年世界即有一场战争,死人无数。兵刃相接,抢杀淫虐,更是屡见不鲜。故名之为劫浊。见浊即是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很难有沟通相容,表面上没有意见,而内心互相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小则恶口相伤,大则拳足互量,头破血流,损命伤身,比比皆是,名之为见浊。我们这个世界烦恼重重,第个人都有,男人有男人的烦恼,女人有女人的烦恼,老人有老人的烦恼,小孩有小孩的烦恼,一家人各有各的烦恼,都溺在烦恼苦海中拔不出来,此名之为烦恼浊。众生浊即是人与畜同居,假如有人说没有看见过畜生,是不可能的。天上、水里、火里都有生物,人体里亦有生物,此为众生浊。命浊即寿命短促,刹那即老了、死了。虽说活了几十年,回忆起来只一刹那、一转眼,如光如电。往往有许多人,抱负虽远大,奈何志业完成不到一半就已身亡,此即命浊。若往生西方即寿命无量,有志之士应把臂一呼,发心同往西方极乐世界,享无为之乐。

虚云老和尚念佛开示:
念佛要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心境一如。不过唯念佛需摄心观照,句句落膛,膛者这落实之谓也。句句落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进而理一心,能所双亡,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

(六)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伦。(天如禅师)

往生西方应抱着什么样的心情,祖师再进一步向我们阐述明白,就好像囚徒面临被杀戮时,那种渴望被救的心情,又似犯人求出牢狱,亦如被强盗所追杀盼望有人相救,或似被水火所困而渴望拯济一般的心情。古人说我们求生的心愿,就是九牛二虎也不能拉转回来,所以信愿一定要非常迫切,希望各位同修共勉之,如救头燃,刻不容缓。

偈曰:
西方化主度迷情    佛力加持道易成
随手便成无异路    最初一步要分明

(七)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藕益大师)

大慈父即是阿弥陀佛,皈命阿弥陀佛,愿出娑婆世界求生极乐,这是许多学佛人的心愿,但根器也有良莠不齐。有贪此世乐一时放不下的,有心念不纯的。道理人人都明白,奉劝各位痛念生死路险、无常迅速,还是早一点安下心,勤求出离娑婆,不要一误再误,后悔莫及,舍极乐世界而无所归。试想离开五浊恶世生到净土,阿弥陀佛的家乡,和佛陀及诸上善人在一起,永不退转,一生成办了生死之佛法大事因缘。如有迟疑不信,岂不是大痴瓜?

宋一元禅师西方咏:
西方有路少人行    一句弥陀最上乘
把手牵他行不得    但当自肯乃相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达观  真观  平等观






(一)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藕益大师)

身心世界即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这个观点本是虚幻的,随年龄差别或环境因素,而有不同之改变。譬如一个人贫穷时,处处节约,精打细算,到了有钱有势,自有不同的看法和手段。所以这些身心世界的假相,应全体放下,建立一个超方特达的佛教人生观,以菩萨知见来对待一切。什么叫作佛菩萨的知见呢?即是一切法空无所有,虽然空无所有,而能普利一切。所谓真空妙有即如此。

偈曰:
一切空寂法    是法寂不空
彼心不空时    是得心没有

(二)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回忆童年,宛如大梦一场,其实青年、中年及老年时期无非是梦,昨日今日亦梦,刚转瞬的一刹那,一如梦般消失无踪。偏偏人看不破放不下,明明是活在虚幻当中,却牢牢抓住梦境中的种种,以为真实,而争名争利永无了日。其实诸佛菩萨也是作梦,不过诸佛菩萨知道一切是梦,不被梦转,能够在梦中大作佛事。凡夫之人为梦所转,放不下人我是非,争来争去,勾心斗角,一毫不拔,大作恶事。所以我们要学习佛菩萨看破放下,慈悲为怀,平等待人,以普利大众。

偈曰:
修习空花万行    宴作水月道场
大作梦中佛事    降伏镜里魔君

(三)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达者明达也,一个十分明达之人,无论遇到什么事,自然都能心境一如,不被境转,听任逆缘恶境自生自灭。佛说: “若见如来者,如来心自在,常在灭尽处,不出亦不入,内外平等故。”若能如此,自然如如不动,无忧无恼,兴味萧然矣。这几句明言,乃道人本怀,希各位同修玩味深思之,自有无穷受用。

偈曰:
西方故国早回还    人命无常呼吸间
有限光阴当爱惜    今生蹉过出头难

(四)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昔日我与虚公通信,公回信云: “且宜随缘消磨,譬如种子下地,需借水土日光方能成长。”意思是说,我们随缘度世中,消除自己的烦恼障碍,使自己养成适应逆顺诸境的能耐。磨是磨光洗垢,每一个人无始以来所养成的习气,必须经过一番琢磨才能化掉。水土日光依因缘时节而各有不同,春天日暖土湿,万物生长,冬来天气萧瑟,万物枯败。明白此理,掌握两个环节,则事无不如意也。佛眼禅师之偈义岂不明耶?

偈曰:
西方急急早修持    生死无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弹指过    为人能有几多时(元优昙禅师)

(五)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飘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谁与觉之欤?(仁潮禅师)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人生观,各有各的奋斗目标。富人不知穷人的事,穷人也不知道富人的事。富贵人家一场酒席,耗费百万元,可以供给穷人一年的生活。不管是穷人受罪,还是富人享福,归根到底,无非是梦幻一场,到头来一无所得。这个道理是佛告诉我们的。因佛出世,我们才有佛法供我们修学,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也。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人生无常,佛法难闻,要宝贵佛法。既闻佛法,要赶快修持,不要在袈裟底下失却人身。那时懊悔不及了。

偈曰:
袈裟底下失人身    重得人身有几人
逆水行舟把舵紧    念念谨慎护法城

注:失却人身又失却人生之方向也,若不忏悔改过,重得人生光明,不失人身者,其几希耶!

(六)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经》)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这是修行的一个境界,《楞严经》云: “如澄浊水,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到这个境界,才能继续精进,“去泥纯水,为永断根本无明。”故藕益大师: “越得此关,方为大乘正因。”一般禅宗的开悟,就是这个境界,必须要有人印证,此境界犹如夜月,众星围绕,也就是自性时时现前。一念不现前,便与菩萨心得失意罪。《华严经》云: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耳,何况未发?各位同修大德,请尊重奋勉。

偈曰:
忘失道心成魔业    大德焉能不奋勉
遥知涅槃雪掩路    前仆后继过雪山

(七)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众生生而死,死而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像车轮一样,轮转还往,无有休息。虽然轮转往还,使自己受无量苦,而众生并不自觉,反而以苦为乐,日夜六时,但寻快乐,而没有一点求出三界之念。诸佛菩萨犹如父母一样,子女若不学好,为之痛心惨目也。希望大家觉悟大苦,勤求出离,了脱生死,而不要嘴光说,却不真修,亦如说食数宝,自己不得受用。又如银行会计,每天进出很多钱,而自己分文不粘边,一文也无。

偈曰:
众生苦恼不自悟    茫茫沧海自迷途
日暮穷途无宿处    无常一到奈若何

(八)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味经》)
本心即自性,见性之人,自性时时在眼前,一刻也不离开,如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魔业。古人将心譬牛,曰: “如人牧牛,执杖视之,一回入芳草,却将鼻孔拽回。”时时管住自心,一刻也不放松。孔子曰: “道也者,不可须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指此心。宣公上人教导我们时时回光返照,刻刻提起正念,若偶然失照,速即忏悔,痛彻鞭策自心,从念起处着手,把丝毫妄想净尽。

偈曰:
见性之人不失真    水清自有月映塘
可怜不识真面目    不知何日得清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生在世时,一心弘扬戒律,死后归于安养,一生所得,唯此二种法门。这位律师所提倡的两种法门,不仅是他老人家毕生的愿望,也是每一个修行人应该怀抱的行愿。一个人能够以戒律严格督促自己,其言行必定为众人所尊敬,死后往生西方,心愿得偿。以戒律而言,持得清净也是很难,能有几人严持不犯呢?所以要细心检查,一丝不苟,戒律精严,方堪为人天师表,庶几往生有分。如戒律松弛,做人的资格都不够,还能谈往生吗?
问曰: “临终十念却能往生,为什么有人一生修持,还有不往生之理?”答曰: “不在念佛多少,而在发心真实。如果心地真切,一念却超三界;心地如不真,念佛如何到彼?”

偈曰:
持律精诚出世因    一心不二往乐城
可怜世有驰驱者    毕世艰辛付风尘
注:心多攀缘驰驱之人,临终亦不得往生。

(十)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一切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以前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有一段公案。苏问佛印禅师说: “你看我像什么?”师答曰: “你像一尊佛。”禅师反问苏东坡: “你看我像什么?”苏答: “你像一堆牛粪。” 事后,苏东坡得意洋洋地对苏小妹说: “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妹问: “何事赢得?”东坡遂举前事。妹妹说: “你输了。人家心中唯有佛,所以把你当作一尊佛,你心中唯有牛粪。”东坡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菩萨恒顺众生,把众生当佛一样看待,承事供养,其心量确实是广大无边,故无量劫来,能为众生不惜身命。我们今天有幸学佛,亦是佛菩萨过去劫来,辛辛苦苦所造就的因缘。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法华经》中世尊所示现的常不轻菩萨,即是这样行道的。

偈曰:
视人为佛心即佛    视人为粪心垢秽
常行普敬无挂碍    心行平等得菩提

(十一)迦叶白佛: “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起世尊想,若生轻心,即为自伤。”佛言: “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佛在灵山时,分半座与迦叶坐,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亦传给迦叶尊者,为西天禅宗初祖。所以迦叶尊者说的话也等于佛说。何况佛亲自印可: “善哉,快说!”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即不敢对众生起轻慢心,慢心尚不可,更遑论打骂杀害了。自己是众生之一,亦是未来诸佛。既是未来佛,即不可生一念罪恶之心,否则即是自伤。古德说: “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我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坚治慢心,痛自改革,深自忏悔。”

偈曰:
汝等观自心    念念常生灭
如幻无所有    而得大果报 (《华严经》)   

(十二)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镜,不了自心,但尤于镜,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本文所说的道理,皆起于心,心若不生,万法皆净。现在之人,但除其事,而不究心。因此前事刚息,后事又起。所谓治标不治本,烦恼还自生。又可以说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徒劳无益也。子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偈曰:
自身有病自心知    身病还须心自医
心若静时身亦静    心生还是病生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少欲知足  静默养道




(一)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宣公上人在美国提倡不争、不贪、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但是美国人,特别是总统一级的人物,认为很难办到。其实这也不过是五戒的范本。世尊曾说过,若世界上有五个人能把五戒持得圆满,佛法就不灭,可见戒律的重要。有人问虚公:“和尚得传法人吗?”虚公答:“觅一个看门人尚不可得。”所谓看门人,即是能摄心在定,妄念不起也。《八大人觉经》云:“心无厌足,唯求多得,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修行的根本当务实也。同修们当看破世界,万缘放下,一心念道,勤求出离。

偈曰:
蜗牛角里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谁富谁贫且谁善    不开口笑是痴人

(二)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之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在美国时,宣公上人常教人:眼睛要瞎,耳朵要聋。即教修行人不要管外头事,不要尽替别人洗污垢衣服,累得一身是汗,结果自己的衣服却还很污浊。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时,曾拜访一位住在树上的鸟窠禅师,问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这两句话,三岁小孩也说得。”禅师答:“三岁小孩能说得,八十老翁不能行。”佛法贵在实行,不贵能说,讲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愿勉之。

偈曰: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三)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百喻经》中有一则故事,昔有愚人,往大池所,见水底影有真金像,以为真金,即入水底掘泥求觅,疲极不得。为什么不得呢,因为他看到的是影子,真金不在水里。世上的人也是如此,以为荣华富贵、妻财子禄是真的,忙忙碌碌,一世也不休息,到头来两眼一闭,一场春梦梦醒了,两手空空。所以世上的人不念佛,不修心,虚度韶光,实在太可惜了。

偈曰:
莲花火里生    世人谓稀有
不是火生莲    唯在心离垢

(四)种种恶劣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看做毒药毒剑。(藕益大师)

一九五九年我写信给虚云老和尚,当时虚公的处境,我一点也不知。时公处恶势力被严刑拷打的情况是:先用木棍打,继而铁棍,打昏了,还用皮鞋踩踏,肋骨打断几根,看看人死了,呼吸断了,然后呼啸而走。虚公被抱上床后,稍停,呼吸恢复正常,再遭楚毒,反复多次。有一回昏死了几天,但身上还有暖气,这时虚公定中到兜率天去见弥勒菩萨。就在如此情况之下,公坦然自在地回我四封信,奠定了我日后出家献身佛法的信念。纵遇恶劣环境,却能不屈不挠,铸成坚忍毅力。而出家后,日子也顺遂多了,然不能成道,深愧之。以上所说无非说明顺境修道难,若不鞭策自己,恐一生空过。

偈曰:
师父明诲记心头    犹似明灯常在前
返照秋渊净水月    回观冬日艳阳天
蠲除贪毒心眼正    净尽欲豁沃良田
明白因果毋失机    落日如鼓心道圆

(五)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狂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世间人所好者有二:一食欲,二物欲。食欲者色声香味,俱谓是好。但食欲没有声和触之感受。物欲者,歌舞游乐场所,满足一切物欲,但没有味觉之享受。其实所谓欲,动物与人的要求却有不同,人与天人的要求也有别,天与天之间亦有别。欲界天有欲;色界天无男女,就没有淫欲;无色界连色也没有,但有想;非非想天,无想,但存个空见。

就如蛋一样,蛋黄是欲界,蛋白是色界,空头即是非非想天,蛋壳就是三界。修行人要超出三界,三界里有六道: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三界外有四圣道: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三界内有分段生死,即是死了又投生,生了又死,谓之为轮回。初果七生人间天上,证阿罗汉;二果一去一来证罗汉;三果为不还果,不来人间,在天上证阿罗汉。三界外没有生死,所以人在世间,虚幻空花,电光石火,瞬目即逝,有何值得留恋?

偈曰:
凡夫贤圣人    平等无高下
唯在心离垢    取证发反掌

(六)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闲。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佛遗教经》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犹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世尊对知足,讲述得非常详细,可以作为座右铭,时常玩味。如果真正明白,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的道理,那么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是增长智慧的前方便。

偈曰:
南台静坐一炉香    终日凝虑万念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缘无事可商量

(七)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昔日五台山有位老修行,独住茅蓬,一天天冷,一个讨饭的女人来借宿,起初拒绝了她,此女苦苦哀求,说实在冷得难受,如没得住,一定冻死。这人一想,救人一命功德很大,怎能见死不救呢?便同意。起初让这女人睡在地上,到了半夜,此女爬到床上。再过一个时辰,便钻进他被窝里,老修行一时动了丝淫念。就在这瞬间,此女失踪了,才知道是菩萨示现来考验他的,于是痛哭不止。忽然空中有声曰:“佛道你已无缘进入,但仙道还有可能,明天床前会有一棵灵芝,你吃了即可成仙。”此人吃了后,便化成飞仙,飞升而去。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需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八)何不趁早放下梦幻尘劳,勤修戒定慧。(藕益大师)

幻是虚幻,如海市蜃楼、沙漠幻景。说到梦,大家都知道梦里没有实在的东西,但是又有几人知是梦而能放下呢?没有。世人虽活在梦中,仍执牢不放,被假相所缠累,劳碌一生,临死不悟。何不趁早放下梦幻尘劳,勤修戒定慧。佛之所言,如父母关心子女般,是船师慈济溺水者的方便。《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但愿大家同处世俗中,快快回头,勤修戒定慧,一心念佛,专求西方,早日脱离苦海。有些人明白这个道理,但又为了一些俗事,脱不开身。此指的不是家庭俗事,而是护持常住,免不了要做一些事情。能够放弃小我是菩萨,即使忙到无法上殿,也要持十念法,要回向,这样亦可往生西方的。

偈曰:
一念西方心不差    纯真即能开奇葩
无我无人真佛子    已占春池宝莲花



(九)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凡夫学道法,自己获了什么成绩,只要自己明白,不是同道的,不用与他理论,谈多了,他不相信就要毁谤。毁谤就造罪,其罪是很重,其因果也很可怕,凡夫人不知道。除了自己不毁谤别人,也不使别人有毁谤的因缘。经上说善护他意,其意思是不给别人造犯罪的原因。不开口,即教别人无机可趁。宣公上人生前常教弟子,眼要瞎、耳要聋,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真正少言说的人,是受到别人尊重的。古人说:“沉默寡言,道貌俨然。”古代中国大诗人陶渊明云:“闲静少言,不慕名利。”不仅佛教如是,儒家及君子人也是以少言为处世上策。

远众静处坐。佛尝说:“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所以远众静处是修行的关键。端坐正思惟是入佛之阶梯。登上阶梯才能升堂入室。昔南岳示道一云:“汝为学坐禅?为学做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做佛,佛无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做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以前六祖批评神秀禅师的住心观净、长坐不卧。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既然许多大德曾批评坐禅,为什么道宣公又提倡端坐正思惟呢?道公所谓端坐,是藉端坐来正思惟的,其实端坐也不只坐,也通行住坐卧四威仪,即是行住坐卧中观察思惟,来鞭策,使纳入修行之轨道。思惟正,身业语业也就能正,三业清净,也就能正精进。正业、正定、正命,更进一步达到正念、正见。这都是经过观察及正思惟才能得到的。

经云:“自觉圣智究竟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涅槃经》云:“澄汀清净,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明矣。”修行不是言下就可悟入的,要经过长期的磨炼。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宣化上人告诉修行人,要把舌头藏起来,少批评别人长短,常回观返照自己。昔日虚公赐信曰:“随缘消磨”,四字意义无穷。随是指能随缘、随众、随事、随处安息。果能如此,心与道日渐合一了。缘是说应酬众缘,和光同尘。消是把一切尘劳杂念消除干净,磨是把习气毛病,磨得光洁。若达到此境界,便是上文说的: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实怀珍宝。假如还有一点习气未除,嗔恚之火未灭,能够内怀珍宝吗?

偈曰:
内怀珍宝心常悲    万念如灰入道悍
形异众非宣养晦    谦谦君子自牧卑

(十)处众外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祖师说和光接物,亦名和光同尘,光者即是本性也,一大光明藏也。和光者即是性与心合的境界,养道要如龙养珠,也像妇女怀胎,需善保养。处众处独,随缘自在,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昔四祖大师经年在闹市中养道,六祖十五年在猎人队中养道。以前福建省一座大寺的大寮里,有一位烧火僧,一天有个行脚僧教他参话头,不久开悟了,便到附近的山洞中潜修。过了十多年,时机成熟,便出山洞,在大路边烧开水给来往过客喝。这时刚死的京城太后娘娘托梦给皇帝,请福建高僧超荐。帝不知是谁,只好命请福建所有僧人进京。这位烧水僧看到许多僧人挑行李上路,便问他们到何处去。曰:“到北京去为皇上超荐太后。”他说:“我能一起去吗?”从答:“你这老人去有何用?”他说:“我不会超荐,替大家挑行李总可以吧?”众僧答:“那倒可以。”皇帝为了分别谁是真正的高僧,事先在在宫门口埋了一部《金刚经》。到了京城,其他僧人不知地下有经,都大步跨过去,惟有他在门口一跪。守门的问他为何不进来,他答:“地下有《金刚经》,不能跨过去。”皇帝知道这位就是太后要请的高僧,于是说你翻筋斗进来吧。便倒头翻进去了。皇帝问他超荐需用何物,僧答只要搭一台子,一张桌子,一个小幡就够。皇帝照办。他上台一举幡说:“我本不来,你偏要爱,一念不生,超出三界。”说罢,把幡一放就下台。皇帝觉得太简单,这时太后现身拜曰:“已经超脱,望皇上礼谢法师。”于是,皇帝亲自陪他吃饭,饭后游御花园。皇帝问他要什么礼物,僧注视皇帝身上穿的裤子。皇帝便把裤子脱下来给他,封他为“龙裤国师”。

所以学道人不管是和大众相处,或独自一人时,都要心境一如,二六时中,如痴如醉,做一个老实人,对一切法相无所计著,知道心虚幻无实,常使虚明朗彻,离生住异灭,即是法忍现前也。

(十一)虚公说:“念佛要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心境一如,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五九年,我与虚云老和尚通信,蒙公回函四封,犹如久旱甘霖,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奠定我出家之决心,由此而能坚持信念,不为顺逆两种风所改弦易辙,直到依愿出家。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虚公的处境,后来才得知原来虚公时在一批狂徒的疯狂虐待毒打之下,仍置生死于度外,回我四封信,不啻字字血泪,句句金光,像慈母抚慰乳儿般,频频叮嘱,虚公真不愧人天师表也。

回忆当时,现在的出家生活犹如天堂。但有不少人却抱怨,早知佛法像今天这样腐朽,我也不出家了。是的,末世出家人,讲修持、谈戒律的少,追逐名利、执权仗势的多,但佛陀的修行正范、三藏教仪仍丝毫不差,修行人有觉末法而发菩提心,有畏三界而助精进,人生无常,何不自念生死而助于道,反心恶别人懈怠。生死茫茫,盼各位痛切念道!

偈曰:
茫茫大海虚公灯    指我迷津出尘纷
已舍尘劳超三界    深潜不露如妙明

(十二)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古来大德悟后,都要经过一番修练,并且以经作鉴,时时对照熏修。二祖悟后,初祖传下《楞伽经》以为印证。六祖会道后,五祖传《金刚经》以为鉴照。一番大修实证之后,才可出山,开场接众,大阐心灯,全心在法,无名利之心。

偈曰:
古来大德立规范    代代相承道径孤
黄严梅花惊绝世    谁怜枯木用心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忍辱精进  一心向道




(一)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我出家不久,写了一篇小诗,题曰“五台山安单之誓”,登在《万佛城月刊》二三零期。宣化上人根据此偈,发出邀请函,因此得以去美国七年参学。此偈是初发心人的心境。莲池大师说:“僧人要心愈大而胆愈小。心大故并包十界,荷负万灵而化度无量;胆小故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持之不敢怠慢。”这个就是初发心人的心境。虚公云:“宜本无我利他的精神,多做社会服务。”又大乘经云:“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此菩萨境界也。普贤十大愿王,如来八千返娑婆,又观音大士倒驾慈航,皆诸佛之境界也。
偈曰:
初心菩萨在发心    中等菩萨心与行
无我利他十大愿    诸佛圆融妙难论

附五台山安单誓如下:
遁念出家者    著意在修持    转换法王家    俗心无由辞
因此来五台    顶礼诸佛师    知客安单毕    万缘随念息
起倒二六时    坐卧水清澈    凉风飘柏子    寒鸦坠黄叶
境界本来空    成败何欣戚    但愿春与秋    旌旗振关隘
塞外有消息    湫池映鸿雁    未证菩提果    先发菩提誓
不透祖师关    誓不出户限    学佛十多年    故我未曾昧
不进亦不退    得体诗无言

(二)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抑制,自劝自心。(妙禅师)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古来大德都是这样,就如六祖大师,开悟后尚隐居猎人队中十五年潜修。开悟之后想要作大通家,开堂接众,那是不可能。古语说一盲引众盲,相续入火坑。修行人一定要韬光晦迹,仔细熏修,一番大修,方有一番大悟。方便抵制,自劝自心,即是自己估计自己,不要冒失,自以为了不起,古人说初生之犊不畏虎,则自伤也。
偈曰:
虚怀君子德    恬淡岁寒心
耻作俗付庸    喜看波水平

(三)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铭心,何以自拔耶?(藕益大师)

回忆我一生所遇的善友,父母、亲戚、师长,对于我的爱护,我对他们的真诚,当然非一般泛泛之交可比。所谓爱有世、出世之分,俗家的亲友们所爱的,无非是婚姻眷属。出世则化爱为慈悲,以了脱生死的大法,为最尊最上。世上友直、友谅、友多闻,又如凤毛麟角般难值遇,大多数都是恶缘之友,势利之交,谈不上什么道义。行出世道,想了生死,幽然授业师直下针砭、痛彻骨髓地教化,如不能承受,反生恶心。像这样不肯用心谦下学习,是得不到真正受益的。今生有幸修道,若堪受善友的教诲,能刻骨铭心,昼夜思量玩味,如咬钉嚼铁般坚定,则无边法益大喜也哉!
所以路是人走出来的,若自己不去仔细琢磨,而想要有一条光明大道,是难啊!

偈曰:
回忆善友与恶缘    唯有修行须誓坚
蒲团坐穿非难事    顶门一针几人圆


(四)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以而起。(印光大师)

这是古人的用心处,也是今人之学处,二六时即日夜不辍。主敬是指对佛(不对佛时对心)毕恭毕敬,不杂一丝一毫虚浮狂妄的心念。虚云老和尚能日夜用功,但有四时放松,即使放松不在功夫上,也没有虚浮杂念,二六时中不杂用心。不怕念起,但怕觉迟,如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样观照用功,早也如此,晚也如此,久之功夫纯熟,自然打成一片,方不负有心人矣。
与人交往也该开诚布公,推心置腹,不应怀有一丝欺诈。学佛就得学菩萨心肠,若不改自私自利的坏习气,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别人,这样要学什么佛呢?
学佛即是学自己,自己的心要时时明白,没有一点隐私,无一点不可告人的,那就对了。能如此,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无从而起,有此用心的功夫,往生西方必矣。但还要至诚恳切地用功,否则中途怠慢,依然宝山空回,请各自珍重。
偈曰:
二六时中勤用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
若果中途生懈慢    宝山未至功也空


(五)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功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这位禅师用功甚锐,可见日日、时时、刻刻,都在用功,并且不与人交往,可见其用功之程度,到了每天晚上,必痛哭流涕曰:“今日又这么空过,不知来日如何?”由此可见,他勉励自己的功夫,律己甚严,如此用功,进步必速。今天有几人能这样时时督促自己呢?所以真精进者自然进功速,不真正用功而盼望成就,岂非空想,说食数宝而已!
偈曰:
各人吃饭各人饱    各人生死各人了
黄泉路上无老少    阎王面前无情讨


(六)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什禅师)

听到净土法门,即便修行,这是上等人,如良马见鞭影便行,中等马鞭抽上身才行,劣马就是抽打亦不行。净土行人应该要如良马般,撩起便行,阿谁无分?相信西方是我们的家乡,大家高高兴兴、欢欢喜喜的日夜祈祷回家。
偈曰:
净土法门闻即行    娑婆何堪生依情
待到临终归去日    莲花胎里性即真


(七)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什禅师)

这里指的名闻利养,恩爱牵缠,及嗔火时燃之人,即使佛力也不能相救,所以应及早反省,明了自己的习气毛病,天天忏悔消除,做一个真实的修行人。
偈曰:
名闻利养恩爱牵    嗔火猛烈洗心田
若不自忏早剔除    莲池恐被染缘遮


(八)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明。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慎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日日熏修净业。(彻悟禅师)

世间最值得爱惜的,就是活在当下的精神,我们好好想想,每天把这宝贵的精神,用到什么地方去了?若任光阴虚度,等于把生命当儿戏,白白浪费了一样。就如把黄金做的弹子,拿去打麻雀般可惜。每晚要思惟反省,今天又过去了,自己一点也没用功,不知来日功夫如何。如能这样天天策励自己,勤求不息,则可说是光阴不虚度也。
偈曰:
言必忠良听必聪    出入行藏礼仪恭
心下了然俱洞彻    光明如日正当空


(九)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西方莲池的莲花,实在是生长在我们的心水中,依个人心中之善恶,而转变荣枯。我们心向善,时时培植功德,西方池里的莲花,就欣欣向荣。如果我们心中都想罪恶损德之事,西方池里的莲花,也就枯萎无光,所以说荣悴由人。轮回路险,无常迅速,时光是不等人的,赶紧努力,莫教虚度后悔。
偈曰:
胜年不常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福慧始闻   老实念佛



(一)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曰: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世人图利,闻某处有工程开张,有很多人参加,为赚点小钱还起早贪黑,贩卖吃食,汲汲求之。净土大法,一生了脱生死,永远摆脱轮回之苦,为什么反而不努力勤求?所以莲池大师说本来福薄,因为他没这福根也。
偈曰:
月到天心处    风来水如丝
一般清凉味    古来少人知

(二)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听到净土法门,心生悲喜,悲的是一贯不知,喜的是今天才听到。身毛为竖,即感到惊奇;如拔出者,即是身上有刺,急待拔出。如能这样深信不疑,一心一意地求生西方,可谓善根成熟,故说过去世中已作佛道来也。
偈曰:
闻法即不疑    悲喜身毛竖
求生如拔出    此人善根熟


(三)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印光大师)

又见印公法师如下: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行住坐卧,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唯念佛外,不起别念。忽妄念一起,当下就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果能如我所说修行,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公为莲宗十三祖,以上所说实在是修净业的恳切叮咛。又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贵在至诚恳切,无不蒙佛接引往生。

偈曰:
汝当观自心    念念常生灭
如幻无所有    而得大果报


(四)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所问,必以此答也。(莲池大师)

这是莲池大师说的,平生所务只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倘有问,亦以此答之。是不是千篇一律作是答呢?不是的。如印公说,凡有来函,皆以一函遍复之,但如有提问的,还会在回函中略作答复。可见祖师们对问题的回答,并非千篇一律,而是依不同的因缘情况,作不同的答复。
五九年,我与虚公通信,蒙公回函四封,当时公被狂徒迫害之处境,前文已述。然虚公婆心恳切,一字不苟,教导我的信函,如苦海明灯,陪我渡过了生命中的险浪,走过逆境重重,出家之梦终于如愿以偿。后来因缘所至,到美国万佛圣城,有幸参学于宣化上人座下。宣公是虚云老和尚的传人(虚公肩挑五叶,为沩仰八代祖,传法于宣公,是为沩仰第九代祖)。曾与宣公谈到回函之事。宣公说:“那不是虚老写的。”我辩道:“那信的语气,别人说不来。”公回:“那是虚老说的,别人写的。”其反应之迅速,令人无法窥其端倪。总之,这四封虚云老和尚的回函,令我刻骨铭心,永难忘怀其教诲。而因缘所致,一去美国,宣公就跟我约定六年,他说:“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六年中,蒙师谆谆教导,恩惠并施,虚公引导在前,宣公教化在后,两位善知识法乳之恩,没齿难忘。
宣公圆寂后,第二年回中国,闲暇中,翻开以前的笔记,及有关经典,才初步有点头绪,所谓佛法,刚刚才开始。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所以发菩提心的行人,必要自身经过一番大修实证之后,才可出山大阐心灯,利益来者。如自己功夫德行都还不够,尚无善巧方便观机逗教,就出来开堂接众,岂能不负如来家业哉!

偈曰:
真传绝密祖师傅    直线单传未绝响
有人效伊效不得    东施千古成笑谈


(五)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四祖信心铭曰:“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莲池大师说:“不拔万行,不受一尘,终日不空,终日不有。”前后祖师如出一辙,行能相应,名之为祖,绝对没有不明心见性开悟的祖师。
偈曰:
前后祖师道可秉    一念相应为道品
遥知空有不碍处    空行任运妙难穷


(六)念阿弥陀佛心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这位大德所言,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此指中下根人有执著,故曰未能切实。果能切实是指明心见性、会道之人,悟达世界种种幻缘,本来空寂,在有不有,在无不无,不碍万法,不有万法,一切时处,自在无碍,没有尘劳可念,是真逍遥自在人也。

偈曰:
念念真诚念念通    默默感应默默中
真至山穷水尽处    逍遥法界任西东(宣化上人)


(七)随忙随闲,不离阿弥陀佛,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大师)

上一章破净土行人执有,此章则是破空执之病,而实相却是空有不碍的。实相之旨,并不碍执持名号。执持名号,一念不离,何尝不是实相?佛说,去有之法,以空治之;去空之法,无法可治。切记不能执空,生断灭见,地狱种已下矣。

偈曰:
随忙随闲念弥陀    顺逆二境心念明
西方当于心下现    归去来兮金莲尊


(八)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印光大师)

古语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宣公上人说:“修道就有魔,无魔不成道。”所以修行人切忌认为没有业障。业障是自己招来的,心平自然遇业而安受之。若不能安忍,则嗔恚烦恼浪起,还能心平气和吗?如果大家每天能点检自己,心平气和,不发怒,不贪婪,一念不生,专心念佛,自然进步神速。
偈曰:
自古修道魔力高    心平气和少烦恼
万法归一一归合    莲池金台死有托


(九)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印光大师)

所谓念得熟,即专一不移也,能万缘放下,自然能专一不二了。如此念去,哪有不成熟之理。所谓成熟,即打成一片也。古人念佛,锁在房内,念着念着,人忽然走出来了,才发现关房的门还锁着。如每天能学莲池大师持十万声佛号,就可算是精进了。这样纵然不学他法,但心能专一,如再学他法,心难专一也。
偈曰:
念佛容易专一难    心不专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徒然(德清憨山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8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感谢图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8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图大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7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扪心自问不得解,请各位也说说你们的观点

我一直希望再生一个老二,一是为了2个孩子相互有个伴,不那么孤单。二是为了有什么2个孩子可以相互分担,相互扶持。可是,看了上面的文章,反省自己,生了疑惑:1。图大已经帮我看过,很可能因为工作事业最后没有去生,可我还一心执著地想去生,要去生,如此执著,会不会让自己和孩子都很苦,都很累?2。人生本来就苦,还生个孩子下来跟着受罪?(本来不是觉得很苦的,看了第二条“二、知苦  厌离苦”,细想,觉得人生果然是很苦)3。我是不是犯了贪(四、少欲知足  静默养道)?
可是,现在的世道,只生一个孩子,孩子很辛苦啊,多生一个,不外乎是做父母的多付出一点,生活艰苦一点,也就10年、20年的时间,咬咬牙,过来了也就过来了。我自己,儿时因为有哥姐,生活比同龄的孩子稍差些,可我现在多幸福!
请有缘人也出出主意,说说观点,我先谢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8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是啊,你讲得有道理哦,我也和你一样想生个老二啊,一方面孩子有个伴,过个快乐童年,二来将来孩子的肩头压力也小一点,赡养父母啊,有个兄妹一起分担下.呵呵,可是因为工作事业到现在也没有去生,只是放心里想一想,觉得再过10年才能有条件生,呵呵

但也不晓得,10年后财力上够得上了,身体啊精力啊还能得出老二来吗?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8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谢谢图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茉莉梨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呢!还在困扰:(
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3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专业六爻论坛 手机起卦排盘系统

GMT+8, 2025-2-5 22:15 , Processed in 0.046007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