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六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交友 discuz
查看: 493|回复: 0
收起左侧

看《屠场》,罗斯福吓成素食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9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世纪初,美国在城市化与工业化急剧发展之下,也曾面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看《屠场》,罗斯福吓成素食者
2010-04-03 02:17:00 来源:广州日报 
   


  
  图说:屠场辛克莱著 溥景山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
  
  作者:徐瑾

  打动一个男人,先从他的胃开始,西奥多·罗斯福亦不能免,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
就是这样打动美国千千万万公众,掀起一场屠场革命。

  厄普顿·辛克莱生于1878年,从少年开始以稿费为生,体会下层辛酸与社会黑暗,他的早
期诸多著作题材均是来源于此,比如《屠场》、《煤炭大王》、《石油》、《波士顿》等等,
大多指向政治腐败与经济垄断。

  上世纪40年代,他曾以发表技巧颇为成熟的《龙齿》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最早他写作《屠
场》,是为了揭露肉厂工人的悲惨生活,以打击“工资奴隶制度”。尽管如此,现在我们仍旧
谈论厄普顿·辛克莱,更多是在谈论《屠场》,但并非其中的文学特质,而是其人其书引发美
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屠场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在这里,主人公庆幸自己首先不是一只猪,因为在冷酷的资本
主义逻辑下从人到猪的尊严都被剥夺到底线,“在这里,他们不浪费任何东西,他们把猪身上
所有的地方都派上用场,除了猪叫声。”最最惊悚的地方则在于最终的产品,在“五香火腿”
、“红焖松鸡”、“红焖火腿”的炫目名词包装之下,实际来源是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场
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道,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甚至已经生霉发白没
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从腌肉车间里取
出的猪肉常常发酸,就搓上苏打粉,去掉酸臭味,经过化学处理,需要什么颜色、什么香味、
什么味道就能有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然后卖到自助午餐柜台上去。”

  现实比小说更真实,《屠场》一切细节与故事均来自厄普顿·辛克莱的切身体会,据说他
为此曾经在芝加哥的肉联厂里和工人们一起生活了七周。当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阅读到这些章
节时,正在吃早餐的他“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
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甚至,从此传言总统变为一位素食主义者。

  故事并没有完结,正是因为这些栩栩如生的传神细节,美国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神经被全
面挑动。小说从写作到出版都遇到了托拉斯企业的不断抵制,厄普顿·辛克莱把小说连载在《
寻求真理》杂志后,一度把该杂志的发行量提高到了17.5万份。随着关注度不断升温,舆论大
乱,一方面是肉类工厂大呼恶意中伤,一方面则是厄普顿·辛克莱们不断证明,最终催生了美
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直接影响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客观地说,厄普顿·辛克莱并不是第一个揭露肉类加工黑暗,但是他却在必要的时机以必
要的方式触发了一场必要的革命。站在大时代来看,这也是美国“拍粪运动”大潮的镜像。20
世纪初的美国,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急剧发展之下,各种社会矛盾与阶级冲突在所难免,积累
到一定程度,通过媒体监督与公众参与、政府介入的形式最终得以逐渐化解。

  对比我们的生活,从地沟油到结石奶粉,戕害从成人到孩子,无须列举种种劣迹,国人自
当明白每日饮食背后的惊悚真相,这是太平年间,却令人质疑基本的安身立命也成为奢望。有
人戏谑,如果厄普顿·辛克莱来到中国,恐怕到死也不缺素材。但是也有希望。回望不到一个
世纪前的美国,儿童权益仍待保护,妇女投票更是遥不可及,大众的不满情绪也曾喷涌不休。
然而只要向善而行,社会可以渐进变化。即使是寻常屠场,也可以掀起一场风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专业六爻论坛 手机起卦排盘系统

GMT+8, 2025-2-6 07:09 , Processed in 0.035156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