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六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交友 discuz
查看: 609|回复: 0
收起左侧

北京高校掀起吃素运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9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北京高校掀起吃素运动作者:天堂荷花


近一年来,不仅在北京,在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素食或者倡导素食的学生社团在活动。他们定期活动,远程交流,互相影响,经常是一校有新闻,迅速传遍全国,形成了少见的“民间吃社”。


  
虽然素食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食素者多为普通社会底层的善男信女。前年在白领间开始的“新素食主义”风潮虽也流行一时,但近来已经少有提及。为何惟独在高校里,在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中间,甚至是硕士生、博士生之间,素食获得了持久而强劲的生命力呢?


  素食者张丽萍的一天

  5月27日,北京农业大学举办了“素食DIY”的活动,此前他们在素食节举办时做的展板正在北京各个大学巡回展览,现在已经走到了中央民族大学这一站。


  5月16日~23日,北京大学策划已久的“素食文化周”活动吸引了众多校内外人士的关注。共有12所在京高校的社团参加了这次纯民间的素食活动。主办者还邀请了主张素食的近10位社会名流和在校生交流。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素食美味品尝中来了将近800多人,京城的五家素食餐馆都拿来了4道素菜和1道糕点,在北大三角地请同学们免费品尝。几乎所有尝过的人都感叹,味道实在太好了。


  5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社举办素食文化节。在现场,围绕关于素食的营养搭配话题,既有大家与现场的高级营养师吴中热烈交流,也有大家边品尝着美味的素食沙拉,边畅谈素食给生活和身体带来的显著变化。


  ……
   
说五月份是高校的素食狂欢节恐怕并不为过。北京大学素食协会“老”会长张丽萍博士就几乎马不停蹄地参加了数个活动,几乎每天都要“赶一个场子”,和大家分享素食的经验和体会。但这个身材娇小、语声甜美的浙江姑娘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仍然兴致勃勃。


  刚刚过去的这一天对于张丽萍来说是非常普通的一天:上午,到图书馆查资料。

  中午,来到附近食堂的“素食窗口”打饭。在饭堂碰到几个同学边吃边聊,她们看到张丽萍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丽萍,今天我也吃素了。”或者是:“丽萍,我今天又吃了一次肉……”还很不好意思的样子。


  下午,张丽萍就开始忙活素食协会的活动。但她说自己只是参与者,会长和某个项目的负责人会更忙碌。

  快到晚饭时间了,张丽萍冒着雨和两个协会的同学一起出校门打了个出租车,赶往北京林业大学参加活动。时间太紧张了,幸亏碰到一块六的车,要不就太奢侈了。张丽萍俏皮地说。他们在车上还聊着素食活动的事。“素食?素食就是不吃肉吗?”开出租的师傅忽然搭腔了。“我们说对于关爱生命、人类资源节约、环境都很有好处。但是他说,环境?环境关我什么事情啊?吃不吃肉食是个人的选择,想吃就吃吗。”张丽萍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了,如果时间允许,她总会多和不理解的人聊聊素食。“他不一定会接受,但至少在观念上会比完全不了解的时候好多了。”


  在活动现场,张丽萍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素食体会。回答了听众的提问,快十一点才回到宿舍……

  食堂是最先锋的地方,素食窗口代表一种前沿的生活方式

  在高校素食者的圈子里,北京大学最让人羡慕的地方还不是有一流的大师,有馆藏丰厚的图书馆,也不是有悠久的历史,而是他们的食堂———校园内几乎每个食堂都有素食窗口,专门为学生们提供素食。这不仅是北京市惟一一个素食窗口的高校,两年前在全国也是仅北大一家,别无分号。现在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在素协推动下也设立了素食窗口。


  高校里的素食不放肉类,但有青菜、有鸡蛋,品种多样,已经让周边高校非常羡慕了。记者曾经和一位清华大学的硕士生谈起吃素的话题,他透露说,前两天在清华的BBS上还有一番争论,不少人希望校方能够像北大那样,为有素食倾向的同学开辟素食窗口。目前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正在筹备素食协会的成立,还有一些高校文化类团体也在积极推动素食。


   
“即使我们是少数人群,但我们即使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也应该有平等的地位。你可以选择吃肉,我们也可以选择素食。大家是平等的,是可以交流的。”张丽萍这样解释素食窗口被很多高校关注的意义所在。


  北师大素食的积极倡导者、国学社社长李烁博士一语中的:“单单健康这一条就足以使人们青睐素食了。”

  李烁博士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大家熟悉的美国网坛明星威廉姆斯姐妹都是素食主义者,一开始仅仅是姐姐大威廉姆斯是素食的拥护者,妹妹小威廉姆斯并不认同素食的好处。有一次,她在比赛中由于吃得油腻导致肚子不舒服,不得不中途退出了比赛,事后,她抱怨道,大威廉姆斯在比赛中就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于是她也成了一名素食拥护者。


  “虽然我们国家有很长的素食历史,但现在的素食观念更多的体现青年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张丽萍说。

  记者在采访其他素食成员时,也发现,他们乐于向别人宣讲得更多的是基于西方科学论证的健康生活的理论。“这一点在开展素食活动的社团名称上也能看得出来。”张丽萍一一给记者介绍着,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学社、清华大学禅学社、中国林大橄榄树协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青年协进会等。“其他高校的社团都是生活类的,旨在表现青年人青春活力的社团。他们也愿意做素食的宣传,说明素食在他们眼中不再是过去陈旧的观念,而是代表着一种前沿的生活方式了。”


  有科学观念支持的素食主义让人更有责任感

  张丽萍已经在素食协会工作了6年了,现在,素食协会成员从最初的40人增长了5、6倍。她经历了素食在高校中从异类到先锋的岁月。李烁也告诉记者,他们组织著名环保人士郭耕先生来校进行素食讲座时,教室里座无虚席,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占1/2。参与者学历水平又提高了。他们感到,并不是所有接受素食观念的人都不吃肉,但是现在愿意身体力行吃素的人,往往在观念上有一次“觉悟”式的洗礼。她自己也是这样。


  “我是在大四的时候就接受了素食的观念,当时我就自己看一些关于动物保护方面的书,像《动物的解放》等,一年后就完全素食了,直到现在。“当时还并不知道素食是出于节约人类资源或者健康方面的考虑。当时只是觉得不应该为了自己的饮食欲望而丧失别人的生命。


  “我爸爸妈妈开始也不同意。他们考虑第一觉得大家都吃肉,你怎么能不吃呢,营养也不够;而且不方便,特别是做客的时候;还有吃肉是生活好的享受,我现在放弃了这么多,他们觉得很吃亏。开始我还想说服他们也完全素食,但是没成。后来他们看我身体也不错,时间长了也就算了,我就自得其乐。”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T教授的经历和张丽萍相似。在一次被朋友拉去听了早期素食倡导者郭耕先生的讲座。对于肉食是资源的浪费这一点感触很深。“每制作一个汉堡包,就要砍伐掉相当于一块厨房面积的热带雨林。我们的嘴通过肉食,不仅在进食森林、海洋,还在进食草原、耕地。”“这让我感觉到吃肉的成本太高了,我是指的人类生存的成本,实际上本来有更节约的途径。”而且,在了解了动物被宰杀时体内产生毒素的原理后,本来是经常喜欢弄点小酒、点俩肉菜回家关起门来享受的T教授。“看到肉也没有欲望了。”


  不仅如此,T教授素食的事情还弄得远近闻名。他影响了自己的学生不说,甚至影响了家门口的饭馆老板。由于他积极向老板推荐素食,老板就真的开发了一款新的素菜锅。以后这里就成了素友聚会的另一据点。


   
T教授对于自己的改变不是没有思考过的。“我是学理科的,做事讲究理性分析。除了听来的那些知识和观念以外,我觉得人的饮食习惯也是建构的,就是说,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因此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


  确实,观念一旦发生了改变,行为的转变是立竿见影的。张丽萍介绍说,以前素食协会多做一些关于动物保护方面的讲座,人就不是很多,因为是纯粹公益性质的;但关于素食营养、健康的、和个体有关的东西参加的人就多,提问也很踊跃。还有一些沙龙交流活动参加者也很踊跃。“虽然说到健康人们来听的多一些,动物福利可能听得会很少,但灵魂受到震撼,马上就会有措施。像我们有一次请郭耕老师来讲素食与环保。听众当时很少,除了素食协会的人,真正被海报吸引来的只有三四个,但这几个同学听完之后就很震动,后来都成为协会的骨干。”


  素食教会我们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

  长期研究素食文化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蒋劲松认为,按照《深层素食主义》的观点,素食主义也许将会成为文化先锋运动的最新和产生最深刻影响的冲击波之一。


  因为我们在餐桌上所吃的食物,绝非个人私事,它与我们的基本价值观紧密相连,关涉到我们如何与他者相联系,我们如何定义我们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总而言之,我们吃什么说明了我们作为人类是谁,是什么。素食主义刺激我们去确认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区隔于、优越于动物与自然界整体的统治者,从而帮助我们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如不加限制,必将导致地球的毁灭。素食主义在今天,一如既往,始终是弱势伦理论述的永恒潜流,不断激发着个人与社会的道德进步。


  深层素食主义之提倡素食,不是仅仅从饮食健康的角度来考虑的,更重要的是把着眼点放在道德角度上,将深层生态学的主张进一步落实和深化。首先考虑的当然是动物的利益,为了我们人类的口腹之欲,日复一日地大量虐待、宰杀动物,这在道德上无论如何是难以辩解的。除了动物的福祉之外,环境与社会公正也是素食所关怀的对象。


  而在高校中的学生正是易于接受新观念的年龄,对于动物权利福利、环保观念都愿意接受,因此更容易接受新的素食观念。

  “另外,我觉得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和社会是有关系的,更有社会责任心,因此也更容易接受素食的观念。”张丽萍说。

  延伸阅读

  郭耕谈素食的三大益处

  ●吃肉早已不再是生活富裕的象征

  肉食吃得太多,给人们带来的反倒是忧虑。过多地摄入荤腥类食品,不仅使人们腰围变粗、身材变得臃肿,更使人体内的血液环境变成了酸性。


  有科学研究表明,“癌种子”最易于在偏食肉类的酸性环境中繁殖。与其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之后,又是疯狂减肥,又是买保健品以期提高身体免疫力,还不如管好我们的嘴巴。只要我们能坚持食用素食、粗食,使血液保持适度的碱性,那么就可阻止癌细胞的繁殖和扩散了。


  过度肉食,让身体遭罪的同时也背离人这种动物的杂食本性与自然生态本位了。最早将人类的地位确立为灵长目,而非食肉目动物的瑞典博物学家林耐曾经说过:“人类的结构,无论从内在或外表来看,若与兽类比较,都显示出,谷、菜、果乃是他的天然食物。”素食既养心又养生,它有助于防治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多种疾病。


  ●食素减少毒素,荤腥病从口入

  食肉者位于食物链的最高环节,现代农业广施化肥和农药,食草动物吃植物,家禽家畜吃饲料,人又以动物为食,经过多道程序后,人便成为有毒物质高度富集的最后摄入者。毋庸讳言,植物也逃不了农药的残留,但是根据美国爱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肉类中的DDT等杀虫剂残留物的含量是植物的13倍,即食肉者身上所携带的农药残留量可能比食素者高出13 倍。


   
事实上,绝大多数圈养动物还是在拥挤、黑暗、肮脏的环境中苟延残喘,恶劣的养殖条件会导致动物身体的畸形以及恶性肿瘤的出现。而动物被虐杀时,因惊吓刺激,体内生成大量毒素,随着生命停止,身体的排泄功能、解毒功能也都停止了。尸体中的蛋白质迅速凝结,产生一种能自我分解的变性物质———尸毒,它完全残留在动物的血液和肌肉组织中,也正因为尸毒的存在,肉类才容易腐败。


  ●维护生态平衡,缓解承载压力

  食素是让人们友好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和负责地对待周围的世界。

  有这样的比喻:吃一块牛排对地球变暖的影响,相当于一辆小汽车行驶两英里。我们的嘴通过肉食,不仅在进食森林、海洋,还在进食草原、耕地。


  而我国的情况也很严峻。为什么近年来北京的沙尘暴频频发生呢?郭馆长介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超载放牧,在内蒙古33个牧业旗中,有28个在超载放牧,结果是沙尘暴年年来北京报到。到底是谁破坏了草原植被,导致生态退化?那是我们的嘴!以往,我们总把罪责推到羊的头上,但正因为我们的口腹之欲,才刺激了放牧规模的无度膨胀,当牧业生产规模超过草原的承载负荷时,结果必然是荒漠化。


  生态质量左右着生产规模,不顾生态承载能力的大小,一味扩大眼前的生产规模,是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以今人的口腹之欲,剥夺后人口腹之需的绝后行为。


粮农组织:牲畜比汽车产生更多温室气体。开始吃素加入环保力所能及拯救我们的地球!
吃素
环保  
救地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专业六爻论坛 手机起卦排盘系统

GMT+8, 2025-2-6 06:56 , Processed in 0.040815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