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六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交友 discuz
查看: 3456|回复: 7
收起左侧

眼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9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金河曲


过去有句老话说的好,“就跟真的似的”。

其实这句话早就该改了,以后应该这么说——“比真的还象。”



一个问题,人们会认同那一种话为真话呢?我很久以前就在想这个问题。

人们总是会认同和自己预期想法差不多的话。

并不是所有的话都能够得到实证。世界上大多数的话,我们都不会去实地考证。一般的话语只是靠人们对其的一种直观的评价来决定它的可信度。

大家在听话的时候,实际上每个人的脑中已经有一个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此时,如果说话人的内容和这个答案吻合上了,大家就会相信他的话,把他的话当做真话。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偏远的山村里边,两个人都出去看儿子。有一个人去了美国,另一个人去了省府所在的城市。回村以后,那个去过省府的人因为虚荣心的缘故,也说自己去了一趟美国。两个人分别向村里的乡亲诉说他们在美国的见闻。几天之后,乡亲们经过仔细的思考和议论,大家一致认为,那个去过美国的人在吹牛。

这个山村中的听众,不可能都到美国去一趟,所以只能靠自己的思想和常识去判断真伪。那个去过省府所在城市的人所描绘的美国,更符合村民们心目中的美国。



我年少的时候,曾学习过形意拳。师傅一开头就告诉我,不要硬用力,把手脚轻轻地,松松地自然地放出去,从容地作动作。他告诉我,只要按正确的要领,用心反复地去练就行了。我看着外边生龙活虎,噼啪有声,威武雄壮正在练长拳的同龄人,心中非常羡慕。我怎么也不能把心放在这个看起来不打眼,无任何难度的动作上。

那是我心里暗暗想,师傅肯定是在撒谎!这是他不想教我真实的武术的借口,他是在磨时间。我觉得照这样练拳,一辈子也是打不了人的。

将近三十年过去,回过头来想师傅当年的话,回忆起当时师傅的示范,才明白,师傅当时说的句句是武术的真口诀,教的都是真东西。而宝贵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往者不可追也。

所以,让小孩能够正确地评价大人的话,或者让一个少年有一个老翁的眼力,这个是很难的。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那些最民主的国度中,那些真正深层次的外交政策等大政问题,大部分还是要咨询专家委员会的,而不是直接交由公民来投票的原因。人多有时候也并不意味着正确。十个小孩的意见加起来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大人的思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句话有时候是不成立的。



术数也是这样,初学的,或者是对术数向往的人,对术数往往有一种梦想,这个梦想会成为学习术数的动力。但这种幻想和梦想,会形成一种固有的观念,应该这样或者不应该那样的观念,会让术数的学习和研究进入误区。

由于有了对术数先入为主的看法,就形成了对术数的一种自我的见解,一种对术数的预期。在以后的日子里,凡是符合这种固有的模式的,就会不自觉地去去赞扬、去追随。

所以那些更象神奇的术数,就会被追捧。过一阵子,神奇的术数越来越多,有一些人感觉腻了,一些貌似直爽实证或者学术性的东西又会冒了出来,被另一些人追捧。随着人们的胃口不同,总能找到让你爽的东西出现。

那些真正有理性的会对生活产生帮助的术数,却会隐在后面,甚至会被埋没。因为想要推销的产品,总要在包装上作的更完美。这些包装不只有镶金嵌玉华丽的月饼盒子,也有用陶土作的看上去土里土气的的酒壶,这些酒壶甚至比山民家用的酒具看起来还要质朴。

去年,一位很有口碑的术数界的人物,在网上信誓旦旦地捧一个术数界传奇人物,附和者甚多。其实他根本不知道,他捧的这个人在江湖上是“一腥到底”,玩的是“腥盘子”,一点儿真东西也没有。这文章如果让懂点江湖的人读了,会哈哈大笑的。

有两个朋友前一阵子和我聊天的时候,谈到什么是真实的术数学问,什么是真实的研究。谈的很好,当我问及具体的事例的时候,他们举出了他们认为真实作学问的典范,并举出资料让我看。看完资料后,我只能沉默不语。这个资料,虽然表面上有理有据,观点斩钉截铁,实际上没有任何自己真实的体会,大部分都是看上去似是而非的臆断和资料的罗列。

最倡导真实的人,所推荐的恰恰是最不真实的材料,这本身令人啼笑皆非。真应了中国古话,“假到真时真亦假”。而且这两位朋友还是那种很聪明有才华的人,但是鉴别力却和我当年学形意拳时是一样的。

这么聪明的人居然也没有看清楚,说明良好的眼力,除了天分以外,还需要社会实践的历练,还需要对涉及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自己善于总结思考才行。

也许是伪信息太多了,术数界实证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术数界的实证,却是难以进行的。短时期内,不会出现公正的权威的认证机构,也不会出现可以让众人接受的考核标准。

前一段时间各论坛进行的术数竞赛,本来是一个好事情。但随着各种竞赛的增多,已经传出这一类竞赛也有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

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人,都在制造着各种信息,网络又推波助澜,这使得本来就眼花缭乱的术数界,更加让人目不睱接。

一个初学者一下闯进这个领域,简直会象一个祖居沙漠的人初到了纽约,周围的一切会让他不知所措。

而与此相矛盾的是,越是初学者,越需要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需要有眼力的,而人最需要眼力的时候,恰恰是眼力最弱的时候,这可能就是自然不可捉摸的一面吧。



但眼力也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可以增长的,也有一些不依赖于专业领域独立存在的规律。

有一年陪一位朋友去一处名胜之地,见一个白胡子老头盘坐于道旁,長髯飘飘,宛然若仙,旁边有两个人说这是得道高人,可遇而不可求,专门指点有缘人。并且很热情地召呼我这个朋友。朋友觉得很有面子,顿时兴奋起来,与我说肯定是高人,我笑了笑没有作声。因为我知道,我要说这位不是高人,他会觉得我很傲慢,我只能笑。如果我与他的阅历相当,我也会充满热情地去访高人的。

他非要弯回去访高人,我有点犯愁,因为他这一去会耽误好多的时间。无奈,我只好对他说,我过去说一句话,老头旁边的那个人一定会很礼貌地向我们告别,不会再召呼你了,你以后有机缘单独拜访吧。他有点半信半疑。倾刻,他看见那个人朝我们很有礼貌行礼,挥手告别。

他问我说了什么,我不告诉他。



接着进了一个寺庙,这是全国著名的寺庙,经常有高僧在此讲学。规模非凡,南来北往的来参学的行脚僧,络绎不绝。整个寺院,游客僧人,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行到一个院角,坐下来歇一歇。看见一个穿着破旧僧袍其貌不扬的老僧在墙角,提拎着一个萝筐,伛偻着腰在那里捡废纸。

坐在台阶上,喝两口矿泉水,休息一会。那位朋友笑着说:“这老和尚捡废纸倒捡得挺认真的,他倒还挺尽职的,呵。”

拿眼看了看这个老和尚,相貌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老头。一袭破旧的灰僧袍,穿在他身上显得有些臃肿,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拿手仔细抚开,认真地看看纸上的内容,然后再放到萝筐中。动作一丝不苟,全神贯注。身边不时走过红男绿女,传来嘻嘻哈哈的声音,浑然不觉似的。感觉到这个老头可能年纪大,耳朵有点背。

突然心有所感,我对朋友说:“这个说不定就是高人,兴许是这个寺庙的方丈呢。”朋友觉得我的话很幽默,哈哈大笑。边笑边说:“他是高人,我更是高人哪。”

在寺院中转了一个圈,突然听到大雄殿鼓乐齐鸣,赶紧挤过去观看。见僧人们衣履整齐,神色肃穆,列队有序,准备上殿。见前面有一僧,身穿大红袈裟,很是抢眼。及到近前,眼不旁观,威仪非凡,定睛一看,却是刚才捡烂纸的老和尚。



我有个朋友,事业很好,很聪明的一个人。一日,他兴冲冲地对我说,今天有一位老道长,偕一位名人一起来拜访他,给他讲了很多的道理,也讲了好多的神奇的闻所未闻的故事。还给他开了个中药方子,要给他作一番调理。接着就讲了这个人看上去谈吐非凡,仙风道骨的情形。我只是默默地听,他看我不作声,心里也有些没底开来,因为他知道我对中医是有些了解的。

我因为没有见过此人,不好评价此事。便对他讲了一个当地很有口碑的老中医的生活工作情形:

这个老中医可以说是名医,常年穿一套中山装,看上去就是个普通老头。见了病人,最多的就是听听病情介绍,然后就是“嗯,嗯……”或者问两句病情,然后就开始开方子,口头禅是:“吃付药试试。”就没有其它话了。

从早上开始出来开方子,中午随便吃个大碗面什么的,然后继续开方子。一张方子,不管贫富,十块钱。只卖方子,不卖药,拿着方子你可以随便到你认为便宜的药店去抓药。人走到那里,病人后面跟一大串,也没有功夫说闲话。饶你是大官也罢,大款也罢,名人也罢,都是老三样:一张方子,两句话,十块钱。

我那朋友听完我讲的内容,若有所思。



更象什么的,往往不一定是什么。因为那些真正的什么,顾不上去弄那些什么。不象什么的,或许还有点什么。



话说回来,说不定过两年,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或者拎着箩筐捡废纸的高人又会多了起来,时代是变化的。世界是一个大舞台,观众的审美情趣变了,表现的形式也会随之变化的。

前两天,又有一个朋友热泪盈眶地对我叙说他如何又遇到了高人,准备拜师,我听着他的说话,仿佛看到了他因激动有些发红的脸庞。我知道,我仍然不能劝他,也劝不了他,只能默默地听他。这么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了听这种话题,我都能大致猜出以后发生的故事。

陈公献在《六壬指南》占武昌一课:“予初不知,不意断法竟与古事相合。然纯阴之课,干之阴神鲁都克日,主贼有埋伏。又支为城,上神克之,而上神又被阴神所克,主居守不仁,且欲自相攻击。又末传生合初贵,主内有暗降之人。此数事皆前人未尽之秘,予不惜笔之于书,以授后之学者。”由此话可知,陈先生对自己的心法公布还真有点舍不得,依依之情溢于言表。

陈公献不会想到,时代会变,他的密诀,“悬于国门”比“藏于匮中”保密性还要好。如果藏于匮中,还说不定有人要高价买入,如今悬于国门,没几个人会去认真读的。要不是有那些明清民国学壬者原来的吹嘘,这本《指南》要搁在现在出版,无论神奇性,可读性,还是冲击力,根本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象他这种密诀,在当今的术数界,根本算不了什么。这密诀看上去太普通了,普通到没人会当回事的地步。

“一吊黄铜一吊金,挑到街头试人心,黄铜卖尽金还在,世人认假不认真。”在这个广告时代里,这个立竿见影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内容的追求注定是要受一些冷落的。

现如今,周围有太多的色彩和风景,弄得大多数人的眼睛疲于奔命。哪里还会有时间去体悟,哪里还能静下心来去细细琢磨呢?古话说“心神不定”,心定不下来,神哪里能定下来呢?

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功能越来越健全,各种资讯越来越发达,各种服务越来越健全,各种现成的答案摆在那里。理所当然地,那种需要综合阅历素质的“眼力”,下降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在射电望远镜被使用的今天,一个集体弱视的年代也来到了。



最近,有意思的是,古玩收藏界也在热议眼力的问题。

就在古玩收藏界的神话不断涌现的时候。资深古玩的玩家,古瓷专家白明,写了一本书《打眼》。“打眼”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没有眼力,走眼上当的意思,买到假文物;相反的一个词是“捡漏儿”,“捡漏儿”的意思,是用极便宜类似于白给的价钱买到了价值昂贵的文物。

白明说:“我写书是向人们阐明一个道理:捡漏儿这等美事不是没有,只是其几率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少到了比飞机失事还少见。而打眼的事情,倒是在古玩界每分钟都会发生的。”

著名学者、文玩专家马未都先生告诫收藏者:“别说业余爱好者,即便专业人才,即便国宝大师,打眼看错是家常便饭。几十年来,我经历、我看过的不计其数,这个领域没有神仙。”



有一首很流行的歌,里边有一句歌词:“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那些初涉术数的朋友们,甚至研究术数有些日子的朋友们,在没有借到慧眼之前,还是冷静些为妙。
发表于 2016-3-19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文,很有收获,学高人,做高人!自己先先低调,就会遇高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人认为正确的只是符合他的观念而已,学易路上我们选书不是也一样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态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0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低调做事,高调学做人。以一切为师之心,必见高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7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专业六爻论坛 手机起卦排盘系统

GMT+8, 2025-4-5 16:01 , Processed in 0.063446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