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六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交友 discuz
查看: 1860|回复: 0
收起左侧

《易》书的性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2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资料里面介绍,读《易经》的人,只要谁认真的研读之后,都能够看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用“包罗万象”、“广大悉备 "来形容,也一点也不过头。读《史记》,里面杂烩很多东西,但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它是史书。读《易经》,反而让人有些迷茫了,它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书?是走资派?还是无产阶级?定性了才能区分敌友,分清好坏。一点也不好笑,曾经就是如此。
为《易经》定性,最大的纠结是:是儒家文化瑰宝的经书?还是下三滥之流的算卦书?下三滥的东西,我们要批评,要排斥,近墨者黑嘛!儒家的东西,一度也被当作四旧的事物,也不是东西——一棍子打死。后来要批判的继承民族的文化,《周易》可以当作经书来念念,粘粘文化气嘛!现实生活中,很多算卦的例子奇准,事实胜于雄辩。于是,很多人不再排斥甚至开始热爱起来预测的技术,预测成为科学,不再是封建的糟粕。
造成人们对于《易经》性质认识的不同,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古今地位的不同,二是古今用处的不同,三是古今卜筮人的不同。

先说地位的不同。
对于今人而言,《易经》只是一本很神秘很玄奥的书籍。有些古文功底,或者此方面爱好者,才会去认真的研读。大多人是为了兴趣或者冒充门面,拥有了这本书,但是拥有了并不代表读懂了、弄通了。因为据说没有人能够真正弄懂《周易》,况且大多数的著作引来引去一大堆,佶屈聱牙,反而成为治疗睡不着的良药。
古代呢?其作用可谓是华夏民族屹立几千年不倒的关键所在。
易源远流长。不说伏羲,也不说黄帝。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周易》。一代之易是一代文化文明发展程度的浓缩展现。
《周易》产生于殷周之际,大概成王之时。《尚书》言“殷革夏命”“有册有典”。所谓“册”,就是竹简编订在一起的“策”,由“史”记载下来,便于查阅;所谓“典”,则是重要的治国理念以及方法,如《尚书》之《禹贡》、《洪范》等等,需要铭刻在钟鼎之上万世留存的东西。
殷商的重要治国经验,就是《归藏》。
借鉴殷人的治国方法,而形成自己的一套治国方法,这就是《周易》。有《周易》在,周王朝才会长久生存下去。就譬如现在的马列主义{系统屏蔽}思想。只不过古人有古人的处理事物的方法。夏商周三代,每逢国家大事,必须卜筮以决疑(这叫看天意如何),然后史家造册留存(历史记录验证卜筮的正确性)——这是另一种的理论联系实际,真理从实践中来。
《周易》就是结合了“册”的历史经验和“典”的治世法则而形成的。管卜筮的人称为“卜筮人”或者“巫”,管册子的人就叫做“史”。当时的“史”參知政事,“巫”则参谋政事。因为两者关系密切,因此一度“巫史”不分家。
春秋有法度,巫史仍旧盛行。战国之后,在利益与实力面前,具体的攻伐技巧更胜过笼统的预测性言语,因此卜筮转向民间发展。
汉朝一统天下,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作为天下士子被录用的重要依据,《周易》更是被编成《易经》,成为五经之首。不仅如此,有经必定有纬,后人又辑录了《易纬》一书,作为研习《易经》的重要参考。
晋朝盛行玄学,《易经》、《道德经》、《南华经》被并列为“三玄”。当时天下名士,谁人不谈玄?
唐朝有孔颖达《周易正义》,南宋有朱熹《周易本义》,为天下读书人解明《易经》。
明清易学发展到鼎盛。名家大儒著述《易经》层出不穷,《周易》术数实用之学更是硕果累累。无论是上层,还是民间,谁人对《周易》说三道四?

再说用处的不同。
读《尚书》,《周易》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卜筮的。“三人同占,而从两人之言”——《尚书。洪范》。为什卜筮?是为决疑的。国家有大事发生,君王参考上下众多人的意见,疑虑不决时,还要看天意如何。卜筮就是沟通天人的方法,卦辞就是上天的启示。至于随便卜筮,是亵渎神灵的事情。
《周易》由专人掌管,此人称为“太卜”,之下还有“。。。”等九人。春秋时期,还保持着史载事记言巫卜筮吉凶的规制。之后文化普及,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先秦诸子百家。诸子之中,儒、道、兵、法家的影响最大。《周易》一分为二派生出了老子易与孔子易,老子易的结晶为《道德经》,孔子易的结晶就是《易经》。《道德经》让人顺从自然,尊道重德,修身自处。《易经》则是让人影响历史,成就内圣外王的伟业。
同时,《周易》的作用被分为上层的“大道”与下层的“小术”。“大道”经国,“小术”养身。“大道”向遥缈无极发展,“小术”精细到一粒沙一滴水。一个成就了空间,一个成就了时间。
东西没变,新的社会下,人变了。思想观念的不同,看待一样事物就容易变味。新社会下,读书人不再以《五经》进取了,取代的是被灌输进了很多没用的所谓知识。弃了“大道',只有“小术”一度苟延残喘。掌握小术的人,一般都是没有学历,没有地位的人,他们知道《易经》是民族的瑰宝,但他们不占主流意识。占主流意识的,排斥老旧的东西,向外国人学习,直到发现外国人在拿中国老旧的东西当宝贝一样看待的时候,似乎才恍然大悟。于是几次《易经》热潮,再次刮起民族风。
逐渐的,在大道中发现了比什么思想都更有用的“忠孝仁义道德”等等,在小术中发现很多比科学还科学的东西。于是,再“风”再“火”。就像老婆,跟着自己时,总觉人家的老婆好。失去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的老婆好。可叹啊!就是因为人成为了墙头草,没有深厚的修养。

三是卜筮人的不同。
打个简单的比喻,一个人用一把刀把另一个人杀死了,你是怨刀呢,还是怨人?
答案很清楚,怨人。
同理,《易经》就是刀,我们可以用来切菜,也可用来砍柴,更可以用来锻炼武技。它是好东西!
现在,对于《易经》的认识,很多人有许多共识。譬如,它是天人相应的学问,它是内圣外王的修炼法宝,等等。
卜筮人是水,《易经》是船,只有卜筮人的道行增高了,水涨才会船高。
三代时候,为什么巫作为卜筮人才会最灵验?因为巫掌握神秘的知识,天地之道以及人身之道。
卜筮最重要的是感应。方法,使自己进入虚静的状态;载体,灵龟蓍草或者竹签等;通过感应天地的信息,用外物的征兆揭示出来,这就是卜筮。能够被称为“巫”的人,在现在都可以被称为气功大师。神通是存在的,但不是谁都可以修炼有成的。
试问,在街头算卦看相的,有几个懂得气功,又有几个真正掌握了自己的技能?
很多人闲着无事,是爱好。真正学有所成的,是学问比较高的人,格物致知,是区别于神通的另一种成为高水平人的方法。
什么是“格物”,不学习一些传统哲学是不会知道的。

读历史,我们总喜欢辨忠奸争对错,这也是“史以借鉴”的具体作用。老子云:“知白守黑”。也对,有所对比,才知道真义所在。对《易经》性质的判定,就像对蝙蝠种类的划分,它看起来既像鼠类,又像鸟类,很特别。哲学中说了,有一般事物,就有特殊事物。
就像老子不知道“道”为何物强名之曰“道”一样,如果强为《易经》定性的话,其实也很简单,就叫做“易”,《易经》就是易书。易书者,天人之道也。易书所载则为易学。易学者,易于学也。一“易”字,可谓道尽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也必将因一“易”字大明于世界文明之中。
《易经》的修圣之法,在于“退藏于密,虚室生白”,“无私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修业之法,《系辞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外王之法,则讲究“道”“德”“仁”“义”,以“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何为大业?“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为什么科学?合二为一,又一分为二,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有系统,又有详细具体的说明。《易经》在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专业六爻论坛 手机起卦排盘系统

GMT+8, 2024-5-4 20:44 , Processed in 0.044012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