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970-1-1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汉书?魏相传》载:?<BR><BR> (魏相)又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曰:……天地变化,必由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司下土。 <BR><BR> 与此相似的内容可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见到: <BR><BR> 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牧,执矩而治秋。……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日壬癸。 <BR><BR> 《淮南子?诠言训》又载:? <BR><BR> 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渐)相远,或热焦沙,或寒凝冰。<BR><BR>而帛书《易之义》篇云:<BR><BR> 《易》曰:“履霜,坚冰至。”子曰:“孙从之谓也。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BR><BR> 《汉书?艺文志》载有:《古五子》十八篇,《淮南道训》两篇。《古五子》十八篇,颜师古注:“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而《淮南道训》两篇,则是淮南王刘安聘请懂易者九人所作,又称《淮南九师说》。《淮南子》中的易学内容当参考它而来。故而,魏相采奏的《易阴阳》很可能与《淮南道训》两篇及帛书《易》同属一系。?<BR><BR> 可见,“以阴阳说易” 的著作在汉初就有,甚至追溯到战国时代,“以阴阳说易”也较普遍。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阴阳家邹衍。据《史记》载: <BR><BR> (邹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BR><BR>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评论阴阳家说: <BR><BR>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张宴注:八位,八卦也;十二度,十二次也;二十四节,就中气也;各有禁忌,谓日月也。 <BR><BR> 另,据《晋书?束晰传》,晋代汲冢出土的战国竹简《易》,其中就有《易繇阴阳卦二篇》,而《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杜预补充说“别有《阴阳说》。” 故刘大钧先生指出,《庄子?天下》篇 “易以道阴阳”,恐非仅对今本《易传》而言,当是对战国时“以阴阳说易”此普遍风气所作的总结。?<BR><BR> “以阴阳说易” 中的“阴阳”主要指阴阳消长之气,它重视天道阴阳消息,并将《易》置于此种背景之下,表现为《易》与四时、八位、二十四节气的搭配,这正是“卦气”说。“卦气”说渊源颇早,帛《易》和今本《易》中“卦气”说的运用,更加证实了此点。帛易《要》篇云: <BR><BR> 《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焉而产道焉益。《益》之始也吉,亓冬也凶,《损》之始凶,亓冬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患。 <BR><BR> 《损》、《益》两卦所以为“吉凶之门”,是因为《损》、《益》两卦代表了一年四季中阴阳之气的流变趋向。从八卦“卦气”看:《益》卦上体为巽,下体为震,震为春分之卦,春分之时,昼夜相等,从春分以后,“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故“长日之所至也”。阳气到夏至《离》卦所主之时达至顶点,萌生阴气,“夏日至,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巽卦上体处立夏,尚未极盛,然而有趋向极盛的可能,故《要》篇云:“《益》之始也吉,其冬也凶。”《损》卦上体为艮,下体为兑,由兑卦所主秋分日起至艮卦之立春,冬至之前阴气逐渐加重,黑夜变长,故“长夕之所至也”,冬至之后,阳气萌发,“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 故《要》篇云:《损》之始凶,其冬也吉。?<BR><BR> 又,从六日七分说看,《益》居正月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之际,故“春以授夏之时也”。反之,《损》居七月立秋之交,“白露降”、“寒蝉鸣”、“天地始肃之际”,故“秋以授冬之时也”。?<BR><BR> 由此,《易传?系辞》云:“《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易传?杂卦》云:“《损》、《益》,盛衰之始也。”亦一目了然。另外,《序卦》云:“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者,决也。决必有遇,故受之以?,?者,遇也。”《损》、《益》、《?》、《?》清晰的勾勒阴阳消长的过程:秋分之后阳气渐损,立春之后阳气复苏(《损》),春分之后阳气渐增(《益》) |
|